夹竹桃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一代科学大师的庸常生活
TUhjnbcbe - 2024/5/15 17:47:00
北京正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registers.html

昨天,我们发表了记录一代科学大师竺可桢一生贡献的纪念文章《竺可桢的精彩人生:一位精进不懈的“连续创业者”》,作者李玉海曾经担任竺可桢秘书。作为竺老身边的工作人员,李玉海也记录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教育家的日常生活琐事。可以说,竺老特有的生活工作习惯同他的学术人生难解难分、互为相长。

撰文

李玉海(竺可桢秘书、原中国科学院技术条件局局长)

年3月,中国科学院办公厅调我去给竺老作秘书,从此在他身边度过了一段难忘岁月。跟随竺老的几年间,使我感受很深的,是竺老在治学、工作以及生活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安排,有他独有的习惯与规律。

邮票上的竺可桢

所见皆记录

我初次陪同竺老外出,是年3月20日乘飞机去广州。来去途中,竺老一直不厌倦地凭窗远眺,若有所思,又不时记录着什么,我感到新奇和纳闷。后来才知道,竺老不论是坐火车、飞机,还是乘汽车旅行,或是外出考察,对目之所及必不停地细心观察,随时记下到达各地的时间、里程、海拔高度以及沿途所见。竺老在当日的日记里,对去途有如下记述:“7h50′启引擎,从北京机场起飞,从北京至广州km,飞行高度据说是m,平均速度(上下不算)km/hr,到广州需时4h08′。9h过黄河,10h过长江,但最初因能见度差,9h50′以后下〔降〕,地有云雾,直至广州机场上才出云。云底高度据估计不过m,……广州机场经与巴基斯坦联运后已扩大并有了新建筑,与我上次在机场所见已迥乎不同,已有国际机场规模。车到羊城宾馆只5公里,我住四楼号。”(《竺可桢全集》第18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年)第64、65页)[1]

当年3月28日,竺老乘火车回北京。那时正值阳春三月,南北气温和作物发育差异甚大。竺老一路耐心观察,毫无倦意,认真记录,取得了从南到北同步观测作物生长发育的第一手资料。他在日记中记得很详尽:“〔株洲〕田间80%种了紫云英,看来不十分紫,广州早已压青。长沙站上紫荆花已开,绣球初发白,海棠盛开,乔木抽青。长沙至岳阳一段,见小麦已有尺半高,站上有月季开花,梨花。在湖南境内见种茶叶,杜鹃开花,紫藤出叶,紫云英未紫。小麦渐多,紫云英渐少,蒲圻以北是稻麦两熟区,萝卜开花。长江大桥上紫荆开花,小麦高1′,杨柳全青,海棠初开,塑料〔膜〕种稻。广水小麦高不到1′,桃花放,水土流失严重,广水站上夹竹桃全受冻。过广水后天已黑,不能再观测田间物候,直至石家庄。过信阳车上坡,但相对高只m,在车中一路平顺,……在石家庄小麦高不到3″,到保定1″.5,至北京才返青。晚间车过驻马店,是彬彬[2]等四清工作地点,在漯河、信阳间(距京km)。在晚间九点左右过邢台,即近来地震区,在侵晓四点多钟。闻震已由八号的邢台,二十二号移至石家庄。从广州到北京飞机只四小时走km,而坐特快车要40h,行km,但行车很稳而准时间,车中很清洁,与解放前有天渊之别。”这是他以一位科学家的视角,对沿途的观察与描绘。

竺老曾多次出国访问和参加国际会议,多次到全国各地考察或视察。就如年的国内旅行一样,对他说来,旅途从来都是考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远近。每次旅途,他都比其他人更能从沿途景物中收获更多知识,但乐在其中。大家都经历过旅途,刚开始往往兴趣盎然,凭窗远眺,但坚持不了多久,就会感到疲劳,失去兴趣。然而竺老在旅途中,一直在不知疲倦地观察与记录,这是他的独特风格。他把旅途作为积累物候资料和观察大自然的极好课堂,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大好机会。不是一次旅途,而是一生中每次旅途都如此,这不是仅凭毅力可以做到的。这正是竺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体现,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体现,也是兴趣所在。

竺老每次外出前,都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熟悉各种有关资料,如果到以前曾去过之处,还要翻阅当年的日记。无论是出差、考察,他都要随身携带照相机、温度表、高度计和罗盘。考察或旅途中,随时测量与记录,把有价值的地理景观、景物风貌和文物古迹拍照下来。

每次考察回来,他都亲自写考察报告,或著文发表。重要报告,或提交科学院院务会议,或送科学院党组,还有的直送中央领导。凡考察中所发现的问题,或受托向有关部门或领导反映的问题,回来后都认真汇报和反映,积极提出建议,以期得到解决。

那时是用胶卷拍照。经过一段时间后,竺老会对胶卷集中冲洗,照片印出来还要择时整理,用蝇头小楷逐一标记。凡与他人合照的,或为他人特意拍摄的照片,标注好后迳寄本人。竺老做任何事都这样,既规矩,又严谨,有条不紊,有始有终,即便是点点滴滴的小事,也从不敷衍,不轻视。

不论是参加会议,听取汇报,与人谈话,他都认真听取,随时记录,一丝不苟,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在忙碌一天之后,必把一天所见所闻记入日记,这是雷打不动的“功课”。

不仅如此,即便是在极其平常琐碎的日常生活里,竺老也是勤于记录和观察测量的。每天起床后,他都要观测天气,记录气温、气压、风向、阴晴云雨,要是下了雪还要量一下雪的厚度。然后做早操或打太极拳,听新闻广播。每天晚上,不论当日活动如何繁忙、劳累,都坚持记完日记才休息。个别时候,比如因事搞得太晚,或因旅途、考察过于劳累,当天没能写,第二天一早也要补记。

运用科学方法探究一切事物,早已成为竺老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他血液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可以说无处不在。记得竺老夫人、陈汲(编注:竺可桢第二任妻子)师母有过生动的记述:

“记得我家屋前院子里,种有丝瓜、金银花,还有一架玫瑰香葡萄,藕舫(编注:竺可桢的字)为此专门买了几本管理种植葡萄的书本,学习科学的培育管理知识并亲自施肥,定期浇水,还爬上梯子去剪枝,每天观察生长情况,每年葡萄结几次,每次结多少,每串葡萄有多重都要磅一磅,平时不许孩子们偷吃,一旦成熟采下来就挨家挨户分给院里各家孩子尝鲜。丝瓜结出来了,他总要每天用尺子量一量长了几公分。发现金银花叶子上有腻虫,他耐心地用刷子一张叶子、一张叶子把腻虫刷到盛水的杯子里,观察腻虫在水杯里几分钟才能淹死……,并仔细地一一记录下来。家住地安门时期,他为直接了解大风沙所带来的沙土量,每次风沙后都要亲自扫靠外间的一片地,收集沙土并称其分量,可以说他一辈子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上也习惯了以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去研究周围的事物。”(陈汲《我的丈夫竺可桢》,载《纪念科学家竺可桢论文集》(科学普及出版社,年)第—页)师母的述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科学大师在日常琐事上不同寻常的另一面。

他对子女的关心也是一样“精确”。他一年数次亲自给子女逐个量身高、称体重,并且把这些数字记在日记里,密切“监测”子女们的身体成长情况。子女们上中小学时,每学期的成绩,他都要逐一记在日记本上,不时进行比较分析,对子女们的学习情况跟踪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代科学大师的庸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