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艺术纵谈
TUhjnbcbe - 2021/8/5 18:28:00
哪里治疗白癜风病 http://www.wxlianghong.com/

《猛虎?文物考古》年第3期

秋水堂按:

基于艺术家们不同的技法特点、语言风格、表现习惯和门第传承,所形成的艺术派别或风格,往往不过是“艺术撰史”需要而设的理论虚构框架,并无界限分明的刚性指标。许多大师本无所谓流派,皆根基深厚,造诣全面,善博诸家之长,技法和语言混用随心所欲不逾矩。且名手巨擘及其商业标签,同期乃至身后历代托款、赝伪、冒名者不绝,难以甄别考究,这种划分徒乱耳目。这或许也是王世襄质疑所谓濮仲谦之“金陵派”一说的可靠性之原由。读者当正确理解此事,与其偏执条框,不若以艺论物,以才品评。

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艺术纵谈

作者:李宓

文人爱竹,自古而然。竹子挺拔、洁雅、翠绿、朴实、虚心、脱俗、有节,拟人之处有君子之风,历来为文人追捧。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无数的文人墨客给予了竹子极高的赞赏与评价,“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直视苍天傲暑寒,青枝绿叶簇高竿。阳春破土身坚节,到朽身残节不残”“野炉烧树叶,山杯捧树根”等,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诗篇。大文豪苏东坡更以嗜竹闻名,曾咏竹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千年来为历代文人学者传颂。

自古而今,爱竹、敬竹、颂竹、刻竹不仅仅是文人雅士之愉,也同时是国人百姓之趋趣。西周至汉代的竹简、《吴越春秋》中“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老歌谣、马王堆出土的文物、汉文献中的竹杖、唐古籍中的记载、宋人赞竹的美丽诗篇,尤其是传承至今的明清竹雕制品,都佐证了这一事实。

战国郭店楚简《太一生水》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削竹为简册,修竹作器物,书写、刻文或漆绘于竹,据考至迟在我国商代已经流行,《礼记》载周朝也有大夫以竹笏为礼器之载。而高古时代的刻竹器或因岁月太久远难以保存,存世仅有零星物件,如甘肃省博物馆年在武威磨嘴子49号汉墓出土的一件国宝级文物——阴刻隶书工匠款“白马作”三字的汉代毛笔。

汉代“白马作”毛笔甘肃省博物馆藏

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说道:“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其所指的传统工艺美术范畴中的竹刻竹雕艺术,较可靠详实的来源,则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在唐宋史料中曾有相关的记载。日本正仓院藏有一把中国唐代竹制尺八,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留青竹刻制品,通体浮雕唐代仕女、团花和鸟兽等纹饰,华丽堂皇,至今仍完好无损。《清秘藏》曾述:“今亦失传。”此后历朝历代,一直都有竹雕的使用、记载和实物的传承。

唐代雕刻尺八日本正仓院藏

发展至明朝中后期,受时*社风的影响,无数的文人雅士,诗人、画家、书家,甚至士大夫、学者、官吏或王臣望族将现实生活的情结情绪、理想追求、价值情趣、人生悲欢转嫁到诗文中,寄托到了书画里。一时间,小说、辞赋、戏剧音乐等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三国演义》、《水浒》等名著,昆曲、京剧、相声、评书等多种门类艺术形式及精品曲目在此时期诞生,并雨后春笋般植根发芽、发展、传承,这是一个空前灿烂辉煌的文艺时代。一些文人雅士开始钟情于竹刻,以此表达心愿、抒发情感、寄予关怀,如同诗琴书画一般,灌予了哲学、思想、文化和艺术的内涵,使竹雕装饰工艺上升到了艺术的层面,并借鉴、糅合其它艺术门类的精华,在材质选择、雕刻工具、雕刻技法、雕刻风格等方面,开始了探索创新,随后一路不断发展,直到乾隆年间,达到竹刻艺术的巅峰期。

清早期溪山行旅图翰篁阁藏

一、竹刻的选材和工具

竹刻工艺,从初始设计到成品,涉及多个方面,需经过选材、材料处理、制坯、制造工具、设计题材、器型、起稿设计、技法、风格、粗刻、精刻、加工修理、打磨、后期养护等多种制作工序。

刻竹选材主要以南方的毛竹为主,小件器或圆雕视需雕刻的内容也部分使用湘妃竹(斑竹)、墨竹、罗汉竹、棕竹等,还有利用竹根、竹簧等竹子的不同部位。利用不同竹子材料的质地、密度、厚度、纹理、色彩,雕刻的艺术表现也迥异各异。据史料记载和竹人介绍,大型竹器雕刻一般选材毛竹,嘉定地区属于平原,不产毛竹,毛竹盛产于湖州等丘陵山区密林之中,交通不便。好竹难得,需深入山间竹林之中,仔细搜求,古人曾写到“取材幽篁体,搜掘同参荟”。“伐竹需审竹龄,嫩着质地未坚,疏松不堪用,老者文理粗疏,不耐精雕,故以三年至竹为最佳”。伐竹需于腊月,秋后竹肉丰满,纤维粗壮,竹子不易断裂、生虫。古人在没有干燥的设备和条件,竹子砍伐后,需精心选择,保护运输,防护水浸、磨损。经过煮沸处理后再阴干存放数载才能使用。一般雕刻竹筒取靠近竹子底部的部分,一根竹子只有二三节适宜雕刻,用料选择十分讲究苛刻。

竹料处理具有严格的程序,雕刻中也需要采用众多的技巧和方法兼顾。如固定雕件;以纸包裹竹坯为隔离手与雕件接触以免出汗污染;采用羊肝石、水草或自制的水砂纸等不同材料打磨;为竹器防裂及美观,上下底边用硬木或金属封口包套等等。

书画是用笔墨施于纸绢之上,雕刻是用刀于竹木之间。实现雕刻艺术技法的多样化需要多种刀具,一般为刻者自制,以顺手方便锋利为佳,大体可分为:圆刀(包括圆口平刀、槽刀)、平口刀(方刀)、三角槽刀、斜口刀等几大类,各司其职。据流传至今的留青传承艺人介绍,仅是以浅浮雕为主的留青技法,使用各类刀具就有一百八十多种,可以想象当初的竹刻大师言之“用之刀具有数百之巨”毫不夸张。至于运用,则运刀如运笔,冲、切、刮、挖、割、凿、铲等诸刀法。恰佐证了古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道理。

二、竹刻的表现内容和题材

从明代中期起,尤受朝野推崇道教风气、文人画风和世情文学影响,世情小说兴起和戏剧的进步也丰满了更多艺术对象,工艺美术领域如铸铜、漆艺、陶瓷、建筑、家具等部类大量涌现出各种高贤隐士、奇山异水、亭台楼阁、神兽祥瑞、仙人菩萨、历史典故、民间志异等内容乃至园林花草翎虫情趣等主题,这一时期的竹刻独辟一门后,自然也直接受益,表现题材得到了极大丰富,如竹林七贤、三顾茅庐、曲水流觞、夜游赤壁、渔樵耕读、渔家乐、五子登科、群仙拜寿、刘海戏蟾、西厢记、金陵十二钗、四郎探母等故事角色,包罗万象,雅俗共赏。名家书画,诗词歌赋、题跋文翰等内容,更涵盖每种题材和构图。

如最常见的故事性或描述场景的圆雕和通景浮雕表现方式:移步换景间,境界深浅迥异,情节跌宕起伏。人物表情刻划细腻,或笑逐颜开,或怒须嗔目,或肃穆沉吟,个性与情绪纤毫毕现,风格多姿多彩,手法精妙绝伦,刻画出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传奇轶事。

朱三松款圆雕和合二仙清宫旧藏

圆雕观音罗汉人物翰篁阁藏

三、竹刻的表现载体

竹刻竹雕器用的品类五花八门,横贯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其雕刻艺术水准体现最高的器具大多集中在文房文玩上,特别是渗透了文人画精神的器物,尤以笔筒(《竹笔尊铭》述“纵横笔阵,崭垛管城,就我范围,文从心生”)和臂搁(《秘阁铭》“其心虚,其节直,切切磋磋,君子是式”)为最具代表性的大宗制品。其他如砚屏、镇尺(厚能镇薄,尺寸青肤,重山岳)、香筒、香炉、书架、文具箱盒、竹杖(何者扶我老,竹为好,剔中园,以为宝)、印章、墨床、烟壶、水浴、笔舔、纸裁文房、挂件及人物、飞禽走兽、羽翎虫鱼、花草山石等圆雕玩赏件、仿古畲器诸金石的供摆件、茗具、佛砻、折扇、拂尘、虫罐、鸟笼、饰物等等,琳琅满目。“疁以竹刻名,器则为酒觚,为诗筒,为书尺,为楸奁……”,“因竹肖撰,恍惚海上鬼工矣”,器型种类数十种之多。或使用,或摆放,或装饰,或把玩,或馈赠亲朋好友,一时间,成为人们文化和情感交流的时尚载体,也是晚明长物工匠精神的体现,宅居文化的宠儿。

清宫旧藏各式明清竹雕物件例举

翰篁阁藏各式明清竹雕雅玩例举

竹刻竹雕艺术品大多数体巧质轻,手把可玩,赏心悦目,极具交流、施教激励、审美、祝福之便。今天收藏于各大博物馆及私人遗留的作品与实物,都在叙说着这一段工艺美术史的辉煌、璀璨的艺术和先人们的巧夺天工,无数赞美的文赋和诗篇也给予了记载。曾有诗赞嘉定笔筒“绝艺从来出胜流,虽然寸竹并琳璆。人逢古貌余高致,手运神工得冥搜。莫谓雕虫娱世俗,须知镂玉重虞周。典章久弃无人识,寒暑荒江一老裘。”赞美竹刻达摩“闻昔土地初,抟沙成眷属。图画肇中古,像设传西竺。重以*金铸,妙有旃檀琢。”举不胜举。

如这件鹅卵大小的清早期圆雕竹根闲章,巧用老竹根的色泽、纹理和残损,审曲度势,大璞不斫,只以简单线条界分、剔出双圈眼阳纹,对天然形态不着痕迹的稍作裁修,予以强化,极古雅质朴,盈盈一握。章文“抱琴看鹤去,枕石待云归”,更添落拓脱俗气息,正是工艺美术、篆刻和诗辞结合的文人艺术浸淫产物。

清早期“芷道人”款竹根雕随型文人闲章秋水堂藏

亦偶见较大型的竹刻圆雕件,如上博所藏一件高约达40公分的竹根作品,器型为清代盛行的山子摆件,以“群仙祝寿”为题材,作通景圆雕镂刻,整座蓬莱仙山巍峨雄浑,曲径盘绕而上,直通金顶,其间楼台叠翠,洞府藏幽;苍劲松风,隐然似见雾霭祥云,湮湮渺渺,溪涧潜行,虎啸龙吟。各路仙人拾阶而上,或行谈怡然,或亭阁小聚,一片喜庆之声。巧匠将整块竹根雕成山形,构思宏大,又集圆雕、浮雕、阴阳刻、镂透雕诸法,刀法老熟细腻。通体近百个人物,情态各异;诸景物内容丰富而错落有致,生气焕然。尤为竹雕中极珍罕巨作。

清佚名竹根雕群仙祝寿山子上海博物馆藏

四、竹刻的重要流派、技法及其代表

(秋水堂补述:明中期始,竹刻业在苏州嘉定、金陵等地区蓬勃发展。清嘉庆时人金元钰著《竹人录》,述称“刻竹创自松邻子,自前明止今二百八十余年流传不废,制度浑朴”,又言“雕琢有二派:一始于金陵濮仲谦,一始于吴邑朱松邻。”这种流派开山和划分袭此流传下来。至此,“明清竹刻”作为工艺美术门类独立成型。但倒非此时才有竹艺诸事。

一个艺术门类和流派之形成,苟非一时一人之功。有学者考嘉定竹刻风格之形成,先后也受宋元文人画、版画、金石学等诸法的熏陶日久。明代皇权要么对知识分子严苛管制,要么耽于逸乐,至中后期则朋*内宦争权,文人士大夫普遍厌弃*治,每多玩物寄情,深度参与艺术创作,给工艺和美术各门类灌注了丰厚的文化养分和文人气息,实时代土壤沉淀滋养、厚积薄发的结果。

但直到朱鹤这位里程碑式的全才宗师出现,以个人之能,融百艺之长,使之从技法、体裁、内容到表现手法全面升华,竹刻才褪去简单工艺装饰和铭识的匠气,脱胎换骨成为一门书卷气和金石味的雅致艺术。为嘉定派乃至整个明清竹刻的发展奠定基调和方向。)

自晚明起,竹刻艺术在各地逐渐形成了若干风格流派和特色雕刻技法。概括分五大类:一是平雕(阴刻)包括线刻、浅刻和深刻;二是浮雕(阳刻)分为浅浮雕、深浮雕、留青雕;三是贴簧,也称翻簧或竹簧,是将竹子内壁刨下,粘贴到其它器物制品的表面,利用其天然的色彩和细腻的纹路而体现审美的效果;四是透雕,即是镂空雕法;五是圆雕,立体雕刻一件作品,体现三维的立体视觉效果。

附:竹刻技法图例

在各大类别中还有细分,如陷地深刻、陷地浅刻、浮雕里还有薄地阳文、线雕中还有刀写、微雕、竹簧上浅雕等特色工艺。在竹雕发展的鼎盛时期,各种工艺技法相互学习、借鉴、交流,相互融汇贯通,很多将多种雕刻技法同施于一身。这些不同技法特色的流派,都各自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巨匠。

(一)嘉定派

竹刻艺术的发展过程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明显的个性特征。明朝末年,起始于江苏嘉定地区,开始了文人竹雕艺术的先河,涌现出了以“嘉定三朱”为代表的嘉定派竹刻艺术的一批竹雕艺术大师。雕刻大量使用圆雕、深浮雕及镂空技法,雕刻人物简洁、生动,追求表现雕刻意境和艺术味道。此阶段雕刻特征为线条粗犷,雕面较小,雕刻大面积留白面。在笔筒雕刻时,筒壁通常雕透留空。

明中晚期朱鹤竹雕松鹤笔筒南京博物院藏

1、朱鹤,字子鸣,号松邻、松龄,为嘉定派竹刻创始人,明清文人竹刻开山鼻祖。史传其人品性高洁,博雅多艺。早年从松江曹时中学六书,工于韵语,善书画,精摹印。明末书画巨匠李流芳,曾盛赞朱鹤印谱“自大小篆至于飞白、鱼虫之迹,无所不备。其配字之精、用刀之巧,穷工造微,本秦汉之法度而奄有宋元之变通,近世工者皆不及也。”正是这种全面深厚的艺术修养沉积,朱鹤方能以刀代笔,治诗、书、画、印诸艺于竹刻一身,每能在寸竹之间作山水人物、楼台鸟兽,无不因势造象,巧夺天工。

清大学者王鸣盛诗称“玉人云鬓堆鸦处,斜插朱松邻一枝”。清宋宛对其作品也赞美不已:“练川朱生称绝能,昆刀善刻琅圮青,仙翁对弈辨毫发,美人徙倚何娉婷,石壁巉岩入烟雾,涧水松风似可听……”后世乾隆帝亦曾题其《西园雅集图笔筒》:“高技必应论高士,传形莫若善传神。”

朱氏一门传承递荫,固然有秦一爵、沈大生、沈汉川等高徒,其子、孙亦成为一代竹刻名家,世称“嘉定三朱”:即朱鹤(松邻)、朱缨(小松)、朱稚征(三松)祖孙三人。

明晚期朱缨竹雕“刘阮入天台”香筒(高16.5,径3.7cm)

上海宝山顾村明朱守诚墓出土

明万历朱三松竹雕仕女图笔筒 故宫藏(左图)

明万历朱三松竹雕高士图笔筒上博藏(右图)

明朱鹤款竹根弥勒(左图)

明沈大生庭园读书图竹笔筒(中图)

明朱三松竹雕渔翁(右图)

嘉定派在明末--清早期,得到了充分的持续发展,大师级的竹刻名家辈出,各流派技法相互交融,技法和表现形式更推陈出新。往往一件作品被浅雕、深雕、透雕和镂空雕刻、陷地、留青等同时施用,使雕刻层面达到五六层之多,风格又难见独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明清文人竹刻艺术达到了顶峰。代表人物如顾珏的微雕,吴之璠的“薄地阳文”,以及周芷岩的“刀写”,各具风格:

2、顾珏(-年)字宗玉。世居嘉定。深得嘉定派鼻祖朱氏竹雕之精髓,而后反传统,以微雕见长,追求精镂细刻,秾华绮丽,从而独立门庭,自创一派。《竹人录》中称赞顾珏刻竹为“齐梁绮靡”,如同南梁朝讲求音律对偶,辞藻浮艳一样。其竹刻水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人能及。近年来,其作品在拍卖市场上价格屡创新高,往往上千万之多。

清康熙顾珏款竹高浮雕山水人物笔筒(左图)

清康熙顾珏款竹雕八仙过海图笔筒(右图)

3、吴之璠(-)字鲁珍号东海道人,被称为朱三松后嘉定竹雕第一高手,开创薄地阳文雕刻技法。乾隆帝曾写诗赞曰:竹刻由来称鲁珍,藏锋写像传有神。技哉刀笔精神可,于吏吾当斥此人。

清吴之璠二乔并读图竹刻笔筒上博藏

清吴之璠刘海戏金蟾笔筒1国博藏(左图)

清吴之璠刘海戏金蟾笔筒2上博藏(右图)

清吴之璠款竹雕插屏翰篁阁藏

4、周灏(-),字晋瞻,号雪樵,又号芷岩,又作芷款,尧峰山人、芷道人、芷叟、樵叟,又自号“髯痴”。嘉定人。周芷岩是清初与吴之番齐名的嘉定派竹刻家。他以浅浮雕及平刻为主,不借画稿,以刀代笔直接在竹筒或竹片上刻山水、树石、丛竹,创造出凹凸皴法。后世称为“平地花纹刻法”。《竹人录》中以汉唐诗派比喻清代竹刻,又把周芷岩比作盛唐的杜甫,誉为清代竹刻开创新法的第一人。

清早期周芷岩制竹刻笔筒三例宁波、上海等博物馆藏

(二)金陵派

明晚期的金陵地区,濮澄(字仲谦,明万历至崇祯时金陵人)则开创了“金陵派”竹刻竹雕技法,其特点是以刀代笔,应且善于选材,根据雕刻题材内容,取巧利用竹子的盘根错节,以浅刻、浅浮雕技法为主,往往寥寥数刀即可制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明晚期濮澄竹根雕松纹壶故宫博物院藏

明濮仲谦制竹雕竹枝笔筒清宫旧藏(左图)

濮澄款竹刻水仙诗文扇骨天津博物馆藏(右图)

(三)留青法

明末清初时期,除嘉定、金陵两大流派外,还活跃着一位被称为“留青圣手”的竹刻巨匠张希*,利用竹筠和竹肌色泽的差异,创造出了阳文浅浮雕留青刻法,也是以画入竹的大乘者。张氏竹刻多取法山水楼阁题材的界画构图,画面清丽工整,高远典雅,下刀纤巧细腻,讲究诗书画印结合的文人画特点,影响深远,传承持久,代表人物有尚勋,直到今天,在江浙地区还在流行此法刻竹。该法本质上属*定派的衍生分支,也是文人竹刻的一脉。

清张希*款楼阁山水笔筒国外馆藏

(四)翻簧法

同期,湖南邵阳地区则出现了竹刻翻簧技法(又称“文竹”或“贴*”法),其工艺程序是将南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薄层的竹*,经过煮、晒、压平后,胶合在木胎上,然后磨光,再于上面刻饰。

这种技法经常与乌木、紫檀等深色木料结合使用,其中有一种透雕作法,粘贴好竹簧后,再将花纹部分镂空,呈现较深的木质底色,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效果突显出花纹,具有剪纸及雕漆般的效果,极具繁缛典雅之美。这种工艺开辟了与嘉定派文人竹刻完全廻异的另一风格,强调对称性规整性纹饰和范式图案的装饰美,也可扩展到日常家居用品和体量更大的器物上,华丽富贵,颇受权富阶层和世俗欢迎。后在清宫廷造办处得到了极大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艺术纵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