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以行走讲述上海故事上海纽约大学教师顾蓓蕾
TUhjnbcbe - 2023/11/6 20:32:00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nb.ifeng.com/a/20200114/8061710_0.shtml
    

高级阶段的语言课堂(受访者提供)

年春季学期,上海纽约大学开设了一门新课程,叫作《上海建筑与语言》,这是授课老师顾蓓蕾精心准备了许久的一门课。

从古建筑到城市生态保护,热衷于透过建筑人文来讲述上海故事的顾老师将传统课堂与城市行走相结合,带领国际学生们一边探索上海城市发展的印迹,一边感受中国语言表达的魅力。

“我希望这门课能为他们打开一扇中文的大门,让每一个国际学生都充满自信地用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说出自己在这片土地上不一样的故事。”顾老师如是说。

建筑是城市发展的载体,城市是语言学习的沃土

上世纪70年代,走进上海愚园路弄和邨,一眼望去,能看到11座英式花园洋房,顾蓓蕾自小便与家人住在这里,红砖青瓦,夹竹桃,黑篱笆,以及亭子间下的烟火气填满了她的童年记忆。儿时的她常常听着弄堂里的老人讲故事:“12号曾住过一个大鼻子的犹太人,16号曾住过一个小胡子日本人,35号是一栋会唱歌的房子,里面经常传出小提琴的声音,主人是一个帅气的意大利人。”

因此,小时候的顾蓓蕾就养成了深挖和邨故事的习惯,这一挖,便是从童年到青年。如今,挖出了整整一部和邨史的她,也在无形中开辟了一座连接海派文化与中文课堂的教育桥梁。

年夏天,顾蓓蕾远赴国外,开启了在大洋彼岸的求学生活,并在纽约大学完成了自己的本科及研究生学业。毕业于steinhardt学院语言教学专业的顾蓓蕾始终致力于教授国际生的中文语言课程,她告诉记者:“‘让课堂融入在城市里’是纽约大学一直以来的教学文化,这种沉浸式的环境熏陶对语言学习非常有帮助。”所以,当她跟随心中那份与生俱来的上海情怀回到故乡后,也把这样的教学方式带进了上纽大的课堂里。

顾蓓蕾在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给学生做介绍(施齐静摄)

在顾蓓蕾看来,“知行合一”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也是语言课堂走进城市的理念根基。那么,为何选择把建筑作为学习中文的媒介呢?记者了解到,顾蓓蕾的曾祖父是英商马海洋行的最后一任中方经理人,成长在老洋房里的她自小便从家中抽屉的老照片和笔记中了解到了许多由英商马海洋行打造的建筑。在她眼里,建筑是活着的历史,也是可以触摸的时代记忆。

选择来上海纽约大学读书的国际学生,本身就对这个城市有着好奇与向往,因此,顾蓓蕾开始收集各种阅读材料,请教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根据国际学生的情况,自己编写教材,经历了诸多准备后,她向学校上报了这门新课。

对此,世界语言项目主任、法语教学副教授melaniehackney表示了极大的支持:“这门课程真正体现了上海纽约大学的使命——通过体验式的学习机会,将我们的学生与他们所在的城市联系起来,将中国语言和文化融入到中国建筑中。顾老师是这门课最佳的授课者,因为她对这个学科的热情是如此具有感染力,学生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语言技能,他们还会对上海建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产生一种新的欣赏,甚至是一种热爱。”

同样的,新课一开出,也收获了许多国际学生的喜爱。

“这门课可以让我们在城市里行走,我特别开心。”学生瑞恩rainlee说。

左图:顾蓓蕾和学生在武康大楼前合影(sarah摄)

右图:在宋庆龄故居前合影(sarah摄)

“每次课堂行走中我看到的建筑,都是之前从未见过的,在宋庆龄故居里,我还认识了宋女士这位伟大女性。这门课让我对中文学习更有兴趣了,也提高了我的中文水平。”学生爱迪aidilhisham告诉记者。

“每一次行走后我们都有相应的作业,这比在课堂中看照片和读课文要更令人记忆深刻,它能帮助我更好地进行中文思考和中文写作。”苏乐michelle说。

那么,顾蓓蕾希望通过这门行走的语言课堂给世界各地的学生们传递什么呢?她的回答令人意外。

学生们在课堂中形成的上海个性化记忆是chatgpt无法重现的

第一节课上,顾蓓蕾打印了一张图片,贴在课堂的白板上,图片里是“上海第一房”,一个极其原始的古建筑。当每个学生都在图片旁边写下了自己想到的形容词后,她说:“好,我们这学期的课就从这片土地开始,来看一看上海这座城市的变迁。”

记者了解到,在《上海建筑与语言》这门课上,顾蓓蕾一般是先介绍建筑背景,讲授语言点,再行走。一周两节课,城市行走的频率是两周一次;由于课堂上有较大的中文资料阅读量,因此,选择该课程的国际学生需具备较好的中文底子,并通过一定的中文基础考试。

顾蓓蕾在讲述上海的城市建筑发展过程(sarah摄)

在行走地点的安排上,顾蓓蕾按照时间点划分出了四个单元,分别是:年前上海未开埠时期的古建筑如真如寺、豫园,年至新中国成立时期的近代建筑如外滩、原租界地区,年后的现代建筑如工人新村,以及体现城市建筑保护与绿化生态的地方。

年,上海纽约大学从世纪大道的旧址搬迁到了前滩的新址,顾蓓蕾表示,对于学生了解城市发展而言,校区的搬迁本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这个变化在向学生展示着30年来浦东开发的魅力。采访当天正巧是顾蓓蕾要带着学生们进行城市行走的日子,“今天我们要去的是前滩31号地块,是上纽大的邻居,我想让学生看看,现代建筑在发展中的样子。”

对于课堂上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顾蓓蕾唯一期望传递的是:学好中文这门语言。在她看来,自己的使命就是给学生们打开一扇中文的大门,掌握了这个语言后,学生们也许会将兴趣延伸到中文写作、中国文化研究等不同领域,并用中文讲述出自己在上海的独特故事,她尊重并支持着这种个性化发展。“一座建筑的历史或简介,我们能很快地从chatgpt上搜索出来,但每一个个体对这个建筑的理解、与其发生的情感交织,是chatgpt也无从知晓的。”顾蓓蕾坚信,在城市行走中,学生们正不断构筑着这样的个性化海上记忆。

顾蓓蕾(中)与学生在愚园路老宅前合影(伯虎摄)

年深秋的某个下午,顾蓓蕾带着学生们走进了和邨,并为他们讲述了曾经居住在此地的意大利籍犹太音乐家、小提琴家富华教授的故事,情感与音乐相互交融后所激发的火花创造了这样一幕:在愚园路35号这栋老房子前,伴随着顾蓓蕾对音乐家富华的讲述,美国学生jaime拉着小提琴,演奏出了穿越一个世纪的《野玫瑰》(富华的作品)。

上海纽约大学提供

这首曲子传递的乡愁让jaime产生了共鸣,富华为上海音乐做出的贡献也感染了她。她没有预料到愚园路35号这栋老建筑竟能抚慰自己,后来每每遇到困难时,她总会想起富华。jaime说:“愚园路35号让我明白,任何地方,无论新旧,都有它独特的故事。在凡事稍纵即逝的世界里,愚园路35号这栋老房子、《野玫瑰》这首曲子还有富华教授的故事都能够在永恒的寻乡之海里成为我停泊的港湾。”

在千年银杏面前,感悟“沧海桑田”

在顾蓓蕾看来,中文的最大魅力彰显在每一个微小的字上。“‘上海市’这三个字分开来看,每一个都有着丰富而美好的寓意”,她说,“‘上’是上善若水、蒸蒸日上,代表着一种昂扬进取的姿态;‘海’是八仙过海、海乃百川,既象征着这个城市的地理位置,也寓意着这个城市对世界各地而来的人们所怀抱着的一种包容与开放的精神;‘市’是市民也是市场,代表着这座城市的热闹与烟火气。”

cctv纪录片“而立浦东”摄制组在拍摄顾老师的“城市语言课堂”(受访者提供)

跟随时代不断发展的中国语言是博大精深的,这种博大精深既吸引着国际学生们,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学习上的困惑。“顾老师,网上说的‘种草’什么意思?什么叫‘打卡’?”国际学生们总会时不时冒出一些有趣的问题。

采访中,顾蓓蕾告诉记者,有一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在中文含义中的深度与广度,她把学生带到了一棵千年银杏面前。

年的秋冬时期,路过学校附近的泾南公园时,一棵满枝翻黄的银杏树引起了她的注意。通过走访当地居民以及查询资料,她得知,这棵树有着非常旺盛的生命力,一千多年以来,它经历了战乱、雷电、洪灾还有城市开发所带来的冲击,年8月的淞沪会战中,又差一点毁于战火。

在顾蓓蕾看来,银杏作为一种活化石,见证了我们这个星球的沧海桑田。她说:“当时,这棵树正好一边是沧海,一边是桑田,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桑田变成了现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它印证了我们浦东30多年的迅速发展。”

在古银杏下的这节中文课让纽约大学一年级的德国新生很震撼,她感慨道:“在迅速发展的上海,人们就像这棵千年老树一样地生机勃勃,这棵老树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失去希望,它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我只是通过语言教学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门,里面的精彩世界将由他们自己不断探索与体验……”或许正是缘于顾蓓蕾所保持的这份纯粹而简单的使命感,学生们所收获的惊喜越来越多,这门课的影响力也正逐渐变得越来越大。

    

上观号作者:东方教育时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行走讲述上海故事上海纽约大学教师顾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