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胡同兴起生活美学
疏解整治为胡同腾出一片难得的空间。本报记者和冠欣摄
东四花友在打理葫芦架本报记者和冠欣摄
中央美院师生和居民一起建设微花园。本报记者于丽爽摄
居民利用旧物改造成盆栽美化院落。本报记者于丽爽摄
本报记者于丽爽
在史家胡同15号院住了几十年的许璜没想过,在这拥挤的大杂院里,推开房门,眼前能有一片小花园,还是一个相当有设计感的花园!
主角是门后的柿子树,它最高,洒下一大片阴凉。树下,砌煤棚的老砖被垒成高高矮矮的花墙,最高的两处中间平放着一块木板,变成可以供人休息的座椅。花池从门后一直砌到北窗下,和外墙齐平。花池里有老倭瓜、豆角,还有五颜六色的花草,玉簪、八仙花、倒挂金钟、天竺葵等,月季一直爬到窗台上,绣球顶着大大的花冠,一入眼就让人心情愉悦。
南窗下,靠门口是一小畦菜园,用竖起来的老砖围起来,里面,萝卜苗绿油油的。旁边,家里的老花盆、腌咸菜的罐子都派上了用场,种上鲜花,有的放在地上,有的搁在水池的盖板上,和窗台上的小花盆连成一片。
这个小花园有个文艺的名字:时光花园。
年以来,通过疏解、整治、提升,被蚕食的胡同院落公共空间被一点点释放出来,花草树木正慢慢回到风貌古朴的胡同里,“天棚鱼缸石榴树”点缀着新时代惬意生活。
老舍笔下的四合院
胡同最生机勃勃的地方,莫过于欣欣向荣的花草树木。
春天,门口的空地、窗户底下、窗台上,泡沫箱、旧花盆里,韭菜、西红柿、豆角、丝瓜,月季、大丽花、菊花,各种小苗见缝插针地冒出来,满溢着生活的热情;夏天,大槐树、葫芦架、葡萄、紫藤浓荫蔽日,送来一片阴凉;秋天,院子里高过屋顶的枣树、柿子树、石榴树,把鲜艳的果实挂在空中炫耀……无声,却招人。
胡同四合院接地气,花草树木会自然繁育。生活在胡同里的人,也天然就爱侍花弄草。老舍先生就是典型。
老舍在散文《养花》里写到:“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只好上房去玩,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的时候),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几天都没有笑容。”
光菊花竟然就有棵!难怪汪曾祺在他的散文集《人间草木》里曾说,“我在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
老舍和夫人胡絜青都爱花,爱看花、爱养花。但他们的前半生时逢战乱,居无定处,无法养花。年,老舍一家定居于东城丰富胡同19号,养花的爱好一发不可收拾。
他们在院里种上两棵柿子树,秋天丹果累累,小院得名“丹柿小院”。老舍的女儿舒济说,小院的菊花和丹柿最美。空中有丹柿,地上有菊花,小院的美铺天盖地。
住在柿子和菊花的院落中,老舍写文,夫人画画,把日常生活过出了美意和文气。老舍在《养花》中总结,“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这种乐趣甚至成了必须讲究的排场。
夏仁虎在《旧京琐记》中写到:“都中土著,在士族工商以外,有数种人,皆食于官者,曰书吏,世世相袭,以长子孙。起原籍贯以浙绍为多,率拥厚资,起居甚奢。夏必凉棚,院必列瓷缸以养文鱼,排巨盆以栽石榴。无子弟读书,亦必延一西席,以示阔绰。讥者为之联云:‘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其习然也。”
时过境迁,书吏已成历史,但“天棚鱼缸石榴树”却成了一代代胡同人家不自觉的追求。对应着“小康版”,还出过一个平民版:“凉席板凳大槐树,奶奶孙子小姑姑”。
“天棚”是指种有葡萄等藤蔓植物用来纳凉的架子。鱼缸也不单纯养鱼,还会养着荷花、睡莲、河柳、水草等植物。天棚、鱼缸、石榴树,是胡同四合院生态特色的写照,也概括了老北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
给“诗意”腾地儿
“时光花园”今年4月底刚刚落成,之前不是这样。
15号院院子很深,许璜家的位置相当于二进院的西厢房,三间平房中间开门,外墙是斑驳的水泥墙。北窗下有个煤棚子,上下左右堆满了杂物:旧水桶、咸菜缸、纸壳、塑料箱,横七竖八。南窗下有梯子、垃圾桶、水池子等,还有一个舍不得扔的废弃马桶。
当四合院变成大杂院,花草树木就被抢占了空间。
在老北京人的记忆里,唐山大地震以后,四合院加速变成了大杂院。地震棚是早期违建,由于人口急剧增长,相应的保障房制度没跟上,四合院里的违建越盖越多。过去能踢足球、骑自行车的院子,后来拥挤到只留一条能走人的过道儿。院子消失了,天棚也消失了,石榴树下满是屋顶。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结婚没地方住,大民围着院里的一棵树搭起了自己的小窝。儿子出生后,干脆起名“小树”。
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出台后,老城保护是重中之重。保护,从恢复其历史风貌开始。
古建专家马炳坚在论述“恢复性修缮要抓住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强调,要“原貌恢复、形式传统;结构可靠、居住安全;品质提升、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居住舒适。”
“环境优美”,就包括胡同四合院的绿化美化。
“北京四合院有最优美最舒适的居住环境。”马炳坚介绍,“在传统民居四合院中,庭院是宅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人们格外重视庭院的种植和美化,通过庭院绿化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
种树,就是四合院庭院绿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北京人在庭院种树是十分讲究的。如海棠、玉兰春天开花都非常漂亮,且有玉堂富贵之意。石榴不仅春华秋实,还有多子多孙之意。槐树不仅是遮荫侯,而且六月时槐花盛开,香气宜人。北京人也喜欢枣树,枣花开时,幽幽清香招来蜜蜂采集,给四合院带来勃勃生机。秋季来临,红枣满枝,尽显秋色佳美,更给人收获的喜悦。
老北京人也十分讲究在庭院里栽种花卉,常见的有牡丹、月季、芍药、玉簪、茉莉、夹竹桃、大丽花、西番莲、萱草、无花果、马蹄莲等。除了地上种的还有水里养的,如荷花、睡莲、水葫芦等。
“能有这一切,都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疏解、整治,拆除院内私搭乱建的房子。只有恢复北京四合院原有的面貌,才可能换来优美的居住环境。老北京四合院的文化传统才能重新得以回归。”马炳坚说。
营建绿色新生态
年,“疏解、整治、提升”工作在北京展开,老城由此进入了新一轮的大力度环境治理,封堵开墙打洞、拆除违法建设。经过这些卓有成效的整治行动,从胡同到院落,数十年来被蚕食的公共空间,一点点腾退出来了。
腾退的小微空间如何利用,才能防止反弹?
东四街道砌上花池、摆上花箱,种上整齐划一的花草。但街道很快发现,由绿化队来养护,再好的花居民也不爱护。
胡同居民本就爱养花,如何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东四六条社区创新工作方法,年4月,在东四街道7个社区里,率先成立“胡同花友汇”,把胡同里的花友组织起来,让他们来认养花池、花箱。
这花池归我打理,花养得好坏就是我的脸面了!胡同居民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家住铁营南巷的李健,爱养花、会养花,种葫芦尤其有一套。李健被选为花友汇的“花头子”,第一个试水认养花池花箱。
“我门口这小花池小了点儿,种四棵葫芦苗都有点挤。可这葫芦藤上了架,那可就长疯了,一年能结上百个葫芦!”说起葫芦来,李健滔滔不绝。
为了把铁营南巷打造成“福(葫)禄(芦)巷”,街道还特意搭起了原木色的葫芦架。李健家门口的葫芦架比房顶还要高,到了秋天,架子上挂灯笼一样垂满了葫芦,品种还各不相同,有三个肚子的,还有四个肚子的,有的葫芦外面还被套上了夹板、瓶子,凹着造型。
年夏天,铁营南巷、流水巷等胡同火了!走在胡同里,月季开满地,葫芦挂满藤;低头见盆栽,抬头见藤蔓。游客、记者,蜂拥而至。
“胡同花友汇”也从东四六条一个社区,拓展到东四街道七个社区,花友也从最初的10来个人,增加到多人。为了给花友们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展示的空间,东四街道还利用东四六条一处腾退房屋,建起了“花友汇创意空间”,开展葫芦烫画等培训,举办水仙、腊梅等花展。
去年秋天,东四街道还多了一个节日——丰收节。满树咧嘴笑的大石榴,一根根垂在空中的长坎瓜,沉甸甸的葡萄串,蛇豆、灯笼椒、柿子、核桃……墙角下、屋脊上,胡同里、小院间,飘散着瓜果的香味。
“老北京人讲‘礼’,谁家种瓜种果,丰收了,要和街坊邻居分享,送你一个,送他一个,互相交流,增进感情。这个‘礼’,就是和谐。瓜果的香味回来了,其乐融融的胡同生活也回来了。”东四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高洪雷说。
“微花园”升级
老城的胡同街巷里,居民在自家门前窗边种花养草形成的小微花园,被景观设计师称作“自发花园”。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副教授侯晓蕾早就发现了胡同里这独具特色的“生活美学”,年,她带领景观系的同学们,开始了对北京老城区胡同小微花园的记录和研究。
“它兼具多样性、低造价、实用性的特点,体现了胡同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对美的向往。”侯晓蕾说。在胡同景观尤其是绿化景观提升过程中,美院师生决定用他们的专业知识,让“自发花园”变成“艺术花园”。
在史家社区,侯晓蕾团队与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合作,启动了“胡同微花园”项目。
年,侯晓蕾开设了一门选修课:艺术花园景观设计,来自油画、壁画、雕塑、实验艺术等10个专业的16名学生报名参加,一同报名的还有史家社区居民。
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他们在史家胡同博物馆举办了胡同微花园参与式设计展、旧物改造盆栽等活动。提高居民的审美水平,发动居民参与身边的环境建设。在此过程中,有5户居民报名参加了“胡同微花园”改造项目。
许璜的老伴刘永杰就是其中之一。“我觉得他们设计的确实挺好看的,我老伴平常就喜欢养花,我们家窗户底下攒了一堆盆盆罐罐,正好可以旧物利用,都种上花,老伴就有事儿干了。”刘永杰说,窗户底下那个煤棚子早不用了,老两口也没力气清理,正好趁这个机会,彻底换个样。
来自中央美院风景园林专业的研一学生苏春婷,和刘永杰结成对子。设计方案经过多次沟通、修改,今年4月22日,“时光花园”改造动工。
15号院杂物多、堆放乱、植物少,施工并不简单。小苏先带着工人师傅,把煤棚子拆了,光各种垃圾,就运出去10多袋。腌菜的坛罐、胡同老砖、旧花盆、鸟笼、废弃马桶等旧器物和老物件也全部保留,变成了种花的容器。当老两口把孙子接回来,祖孙一起跟着小苏鼓捣花园时,他们对花园的期盼,把小苏也感动了。
为了便于存放杂物,小苏还在房子的北墙根下,添置了一个木架子。可花园建好以后,刘大妈却说,“这么美的环境,哪舍得再堆杂物!那个架子,我也得摆上花!”
墙壁斑驳的老房子前,一棵枝繁叶茂的柿子树。树下,镌刻着岁月痕迹的盆盆罐罐里开满鲜花。“时”“柿”同音,时光花园,由此诞生。
天棚架下议事厅
原木色的棚架上,一边爬上来的是紫藤,一边爬上来的是金银花,紫藤和金银花交缠在一起,“藤蔓组合”给天棚下带来了阴凉。栽种紫藤和金银花的花池里,还种着月光花,它是这两年才引入胡同的新品种,只有夜晚的时候,白色的花朵才会在月光下绽放。
阴凉里,靠墙一排座椅宽敞舒适,让路过的人忍不住想坐下来歇个脚。座椅前的花池里,摆着闲置的水缸和大花盆,里面种满花草。当间一个造型传统的大鱼缸,水面上漂浮着莲花,叶片下,几条金鱼游来游去。
这番美景,就在铁营南巷里,李健家门前。
“用写意的方法恢复了‘天棚鱼缸石榴树’的感觉,让胡同里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看到、享受到,都能忆起乡愁。”高洪雷介绍。
在胡同里恢复这样的景观,功能不止于纳凉。这里还是居民议事厅。
社会治理强调“共建、共治、共享”,居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首先要给居民提供参与的平台,居民议事厅发挥的就是这样的作用。
天棚下的背景墙上,有两块凸起的白色背板,一块写着“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科学护绿”,一块写着“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后者就是居民议事厅的“五民工作法”。
“鱼缸里面种上莲花,养上鱼,给人一种自由自在、清闲、放松下来的感觉。大家在一个放松、自然的环境下,无论纳凉,还是谈点事,都挺惬意的。”李健说。
既有传统的环境,又具备了新的功能,这个天棚下的“议事厅”一建成,就受到了居民的欢迎。
通过拆违和“周末卫生大扫除”,东四六条42号等亮出了小院子。如何美化和维护?东四街道在“居民议事厅”举办了“东四六条、七条社区维护院内环境”议事协商会。六条42号和七条56号等院居民代表、街道责任规划师、平房物业管理公司员工等20余人,自带小马扎,共议自家事。
在小院居民有序发表意愿的基础上,经过一个半小时协商讨论,议事协商会梳理出重铺地砖、搭建花架、栽植花木等6条意见建议,并最终达成共识,制定了《小院公约》。
“我们的口号是:开放的环境、包容的心态。大家有事儿一起商量,当面锣对面鼓,定一些大家都认同的规则,写下来签上字,自我约束、共同遵守。”李健说。
既美化了环境,又能把居民重新凝聚在一起。天棚鱼缸石榴树,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