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唐诗解读杜甫之春日江村五首
TUhjnbcbe - 2022/8/28 9:18:00

种竹交加翠,栽桃烂熳红。

经心石镜月,到面雪山风。

赤管随王命,银章付老翁。

岂知牙齿落,名玷荐贤中。

注:

交加翠:指竹林翠叶交错。交加,交错。这里有交相掩映之意。

烂熳:亦作“烂漫”,色彩鲜丽。

经心:指留心观赏。

石镜:相传在成都西北角。山有一石,厚五寸,径五尺,莹澈,号曰石镜。

到面:言风吹拂面庞。

雪山:即西岭。

赤管:红杆大笔。汉制,朝廷每月发给尚书省官员赤管大笔一双,唐诗中用作咏尚书官员的典故。杜甫被严武荐为节度使署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工部属尚书省,故这里以“赤管”为喻,自述其职。

银章:银印,银质的印章。汉制,依官位高低分别授予金印、银印与铜印,相当于郡守的中级官员授银印。唐时无赐印制,只赐官吏鱼符之袋。鱼符,铜铸的鱼形信符,赐给五品以上官员。后世以“银章”用作授官的典故。这里以“银章”喻指自己被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赐鱼符袋。

老翁:杜甫自谓。

岂知:没有料想到。

玷:辱,自谦之词。

荐贤中:荐贤的名单之中。

解读:

眼前正是一片明媚的春光。正当诗人种的竹子一派翠绿,栽的桃树红花烂漫之时,诗人的心情似乎也格外得好,精心观赏着石镜般的月亮,迎面拂拭的是雪山吹来的春风。忽闻得春风送来喜讯:朝廷任命他为郎官,并赐予绯鱼袋。诗人喜出望外:哪知“我”已经到老掉牙的年纪,名字竟然上了荐贤名单之中!他知道是严武向朝廷荐举了自己,使他十分感慨:扶病承恩受命,竞先于幕府诸人得官.惭愧.惭愧!此事令诗人终生难忘.日后的诗作中曾多次提及。在出蜀途中因病滞留夔州时所写的《客堂》一诗中,对蒙诏受命当时的心情有更为详细的描述:

台郎选才俊,自顾亦已极。

前辈声名人,埋没何所得!

……

上公有记者,累奏资薄禄。

主忧岂济时?身远弥旷职。

循文庙算正,献可天衢直。

尚想趋朝廷,毫发裨社稷。

形骸今若是,进退委行色。

诗人对于得任郎官,极为喜悦:郎官本取才俊之士.自己得任真是荣耀之极。前辈先贤尚多被埋没.终身不得一官半职!他念念不忘严武等人屡屡荐举之功。他在赴任途中因病滞留心中十分焦急:如今正当主忧臣劳之时,自己尚滞留他乡,远离王室.不能赴任济时,旷废职务,深为愧疚。朝廷需要修文、纳谏,集思广益,方能做到正确决策,少走弯路。“我”还是想尽快赶到朝廷,为国家尽一己毫发之力。只可惜目前身体状况如此,进退不由自主,何日能够成行,还得看情况再定。

这一番发自肺腑的话,把他离蜀的动因与目的。说得十分明白。只是理想过于丰满,现实常常令他尴尬不已……

杜甫(—),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诗解读杜甫之春日江村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