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季羡林情注笔端未忘忧国一生怀旧颂扬济南校 [复制链接]

1#

  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是在济南成长起来的和居住时间最长的大师级学者。生前他写下了包括颂扬泉城风物在内的大量优秀散文作品。作品中爱母亲、爱故土、爱大自然,爱师长的动人旋律,早已汇入季羡林爱国主义人生基调的滔滔大河。他说:“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是爱国的。”在他的散文里,他写过佛山街院子里的海棠花,写过济南老户家家爱种的夹竹桃,写过自己的恩师。每每写到济南,他总是称这里是“家”、“济南故乡”、“济南老家”。无疑,济南开埠后领风气之先的教育环境对一代大师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生转折始于驴背明湖两岸读书乐园
  年阴历年时分,鲁西平原的*土地上,清平县农民季嗣廉牵着一头毛驴,由西向东走着。毛驴上坐着的是农民6岁的孩子。这一天他们要奔全山东最大的城市———济南城。他就是季羡林。他的人生第一个大转折从这一天开始了。85年后的年,季先生写道:“如果我到不了济南,也不会有今天的我。我大概会终生成了一个介乎贫雇农之间的文盲,也许早已不在人世,墓木久拱了。”
  
  当时的济南城池虽说不大,却是一座风光独秀的文化古城。年济南报请自开商埠,到这一年已经13年了。城市商业繁荣,教育昌明,人文荟萃,交通发达。72名泉之水北流,汇成泺水,小清河航运直抵古城西门;72名泉之水注入大明湖,老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72名泉之水流入北园,形成十里荷塘的江北水乡。不过,在童年的季羡林眼里,省城是一个热闹好玩的地方。叔父家就在南关佛山街,千佛山山脚下。每年农历九月九前后,“人声嘈杂,歌吹沸天”的重阳节庙会便开张了,来济之前,他连山也没见过,以为山是一个大柱子。开元寺巨大石刻大佛头,秋棠池一泓泉水,童年见过的一切,都成了季羡林美妙的回忆。
  在济南,季羡林读了一段私塾后,上了济南师范附小。在附小,他遇到了一生最老的朋友和同学李长之。李长之上世纪30年代因写作《鲁迅批判》而名噪一时,也因此终生受累,一生坎坷,右派帽子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附小读书时间不长,他就转学到了新育小学(后来的三合街小学)。在“新育”,两件大事不能不提:一是在叔父禁止的情况下,他偷偷看了几十部“闲书”。闲书多为古典小说和近代侠义公案小说。特别是《彭公案》,他看了40多遍。这些闲书对他今后写作的影响,决不会太小。二是学校开设了业余英文学习班。讲课的李老师告诉学生,英文字母里的F像个大马蜂,到了晚年,他都记得。稀奇古怪样子还能发出声音,神秘极了。从一开始,外文就给季羡林留下神秘的好印象。这对他是一个好兆头,他不会知道,今后在北京,在异邦,还有十多门外语正等着他啃呢。▼隔湖相望的正谊中学和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初中,他考取的是阎公祠内的正谊中学。“正谊”位于大明湖南岸。这里“绿杨撑天,碧水流地”。在“正谊”,他遇到了爱国校长鞠思敏先生。在“育英”,他照样贪玩,学习之外,在大明湖岸边钓虾钓蛤蟆,是他的拿手好戏。初中毕业后,季羡林考入山东大学附中,鞠思敏在此兼课,鞠校长又成了季羡林高中伦理老师。后来日寇侵华,鞠先生宁肯饿死,不任伪职。“为中华民族留正气,为后世子孙树楷模”。年季羡林回到济南,听说鞠思敏先生的壮举,对鞠先生更加肃然起敬。季羡林每天下课后,要去读古文班。回到佛山街吃罢晚饭,他还要横穿济南老城,赶到位于按察司街南口的尚实英文学社学英文。尚实英文学社是广东人冯鹏展创办的一所私立英文学校。
  
  “正谊”三年毕业,季羡林考取了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山大附中坐落在大明湖北岸的白鹤庄,与“育英”隔湖相望。山大附中的师资是“壮观”的。用季先生的话说就是“极一时之选”。地理教员祁蕴璞先生,“是清末秀才,又精通英语和日语,后又在山东大学文学院当教授,讲经史方面的课程”,曾被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授予名誉会员。“他的讲义每年都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和考古发掘的最新结果以及学术界的最新学说加以补充修改。所以他教给学生的知识都是最新的知识”。“大清国”先生,他的性格非常有趣,“张口就是‘你们民国,我们大清国怎样怎样……’。这个诨名就是这样来的。”“大清国”和另一位讲经学的先生一样,“他们上课,都不带课本,教《书经》和《易经》,都背得滚瓜烂熟,甚至连注疏在内都背诵出来,据说还能倒背”。在山东大学附中,国文教员王崑玉先生,对季羡林的写作影响最大。“他为文遵桐城派义法,结构谨严,惜墨如金,逻辑性极强。”季羡林奉命写了一篇《读〈徐文长传〉书后》,得到了王老师的夸奖。季羡林后来回忆说:“完全出我意料,这篇作文受到他的高度赞扬,批语是‘亦简劲,亦畅达’。我在吃惊之余,对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弄到了《韩昌黎集》、《柳宗元集》,以及欧阳修、三苏等的文集,想认真钻研一番”。
  在山大附中,高中生季羡林开始学习第二外国语———德语。一所中学,除英语外,还把德语列为选修课,教育之超前,别说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中学,就是放在今天的综合高中里,也是新闻。在季羡林同辈的学者中,小学时就接受英语辅导,中学学习两门外语的人,恐怕是不多见的。由蛇变龙的“奇遇”
  在山大附中,季羡林最大的“优胜纪略”,是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而受到“状元公”的奖赏。当时的山东大学校长是山东教育厅长王寿彭兼任的。王是前清的状元,著名的书法家。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这位“状元公”要表彰学生了。表彰的奖品是他手书的对联和扇面。表彰的标准是每一班的甲等第一名,平均分数达到或超过95分者,高中有6个班。可以出6个甲等第一。结果六个班平均分数超过95分的学生,只有季羡林一人,季羡林的平均分数是97分。“王寿彭的书法本来就极有名,再加上状元光环,因此他的墨宝就极具有经济价值和荣誉意义”。
  这是季羡林一生中由蛇变龙的“奇遇”。这次“奇遇”的意义,消除了他的自卑感;他要发愤学习,保住荣誉。从大明湖的南岸来到北岸,他渡过的不是一个大明湖,而是跨越了一个人生大台阶。他说:“我是一条小蛇,从来没有幻想成为一条大龙,这一次表彰却改变了我的想法,自己即使不是一条大龙,也绝不是一条平庸的小蛇。”季先生说:“王状元表彰学生可能完全出于偶然性。他万万不会想到,一个被他称为‘老弟’的15岁的大孩子,竟由于这个偶然事件而变成另一个人。我永远不会忘记王寿彭先生。”▼齐鲁教育树大根深
  年,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停办。季羡林和所有同学一并转入刚成立的设在杆石桥西边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有幸,季羡林再次得到名师的垂青。有一天,季羡林在董秋芳老师“随便写来”的启迪下,写了一篇记叙回家奔丧的作文。董老师在他的作文本上每一页的空白处都写下了批语。其中不少地方有“一处节奏”、“又一处节奏”的批语。季羡林手捧作文本,“如拨云雾见青天”,忽然顿悟了什么是“节奏”。比王崑玉老师批下的“亦简劲,亦畅达”给他的鼓舞还大。季羡林激动异常。73年后,他回忆当时的心情:“这真是我写的作文吗?我为什么没有感到有什么节奏呢?我的苦心孤诣连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却为董老师和盘托出,知己之感,油然而生。这决定了我一生的活动。60年来,我研究的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与文章写作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感情一受到剧烈的震动,所谓‘心血来潮‘,则立即拿起笔来,写点什么。”季先生作品的读者,也会感谢董秋芳先生的。同时,读者也得感谢历史,是历史让季羡林“奇遇”了董秋芳。▼济南方言影响终生土话俚语涉笔成趣
  季羡林6岁来济南,生活在济南方言区,老伴彭德华、老祖(他的婶母,叔父的继室),都是济南人。加上他特有的语言天赋,他的散文作品不可避免地从济南方言俚语里汲取了丰厚的营养,形成了他独有的语言特色。
  年3月,91岁高龄的季先生挥毫写下《我的小学和中学》、《我的高中》两篇散文。文章生动再现了季先生童年和少年眼中的泉城风物,市井风情,为研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济南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风土民情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感情充沛真挚”,文采斐然之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济南方言俚语跳动其间,涉笔成趣。如,花生米就是“长果仁”,手纸又叫“草纸”;骂人不叫骂人,叫“卷人”;做事莽撞的人,就是“愣头青”;若缺少应有的反抗精神,不用说,该是“窝囊废”了。要是鬼附人体呢,那就是“撞客”了。
  山东快书有个小段,名字大概是《学文化》,说的是乙跟甲学认字。甲教给乙:“一”字画一横,“二”字画两道。乙心领神会:那“三”字就画三道了?甲说:“对。”于是,自以为功夫学成的乙,便帮人写起信来。凑巧,有位需要帮忙的人,姓万,叫万百千。一管毛笔要画一万一千一百个道道,顿时难倒了乙,万般无奈之中,他想到了拿扫帚当笔用。在季先生这篇回忆里,也有“扫帚”一说。
  在济南话里,人们打趣人长得瘦时,少用骨瘦如柴的“柴”,多用“申猴酉鸡”的“猴”和“鸡”。年,季羡林在《老年谈老》中写道:“好多人都问我:有没有什么长寿秘诀。我的回答是:我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或者不要秘诀。我常常看到一些相信秘诀的人,禁忌多如牛毛。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尝,比如,吃鸡蛋只吃蛋清,不吃蛋*,因为据说蛋*胆固醇高;动物内脏决不入口,同样因为胆固醇高,有的人吃一个苹果要消三次毒,然后削皮;削了皮以后,还要消一次毒,此时苹果已经毫无苹果味道,只剩下消毒药水味了。从前有一位化学系的教授,吃饭要仔细计算卡路里的数量,再计算维生素的数量。结果怎样呢?结果每月超过别人的饭费十倍,而人却瘦成一只干巴鸡。”“干巴鸡”,寥寥三字,人物造像历历如绘,如同一幅传神的简笔画。▼一生怀旧净化灵魂颂扬故园
  季羡林先生是一个十分怀念故旧的人,他多次在文章中说自己“感情超过需要”。年10月,他为自己的新书《怀旧集》写下一篇自序。在这篇自序里,当时已届83岁高龄的季先生生平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怀旧观:“怀旧能净化人的灵魂”。他觉得他今生今世见过的某些人“对人毫无感情”,他“甚至想用一个听起来非常刺耳的词儿来形容这种人:没有‘人味’”。“怀旧就是有人味的一种表现,而有人味是有很高的报酬的,怀旧能净化人的灵魂。……我庆幸我能怀旧,我庆幸我的‘人味’支持我怀旧。”
  在《我的高中》长篇散文中,季先生一篇文章四写济南白鹤庄胜景,赞美白鹤庄:“这真是一个念书的绝妙的好地方。”老人对白鹤庄印象之深,怀念之殷,溢于言表。
  他写道:“泉城济南的地势,南高北低。常言道:‘水往低处流’。泉城七十二名泉的水,流出地面以后,一股脑地都向北流来。连泰山北麓的泉水也通过黑虎泉、龙洞等处,注入护城河,最终流向北园。一部分注入小清河,向大海流去。因此,北园成了水乡。风乍起,吹皱一塘清水。无风时则如一片明镜,可以看见20里外的千佛山的倒影。……塘边绿柳成行,在夏天,绿叶葳蕤,铺天盖地,都如绿雾,仿佛把宇宙都染成了绿色的宇宙,……”
  看看文章是怎样二写白鹤庄的:“每到春秋佳日,风光更加旖旎。最难忘的是夏末初秋十分,炎夏刚过,秋风降临。和风微凉,冷暖宜人。每天晚上,夜课以后,同学们大都走出校门,到门前荷塘边散步,消除一整天学习的疲乏。其时月明星稀,柳影在地,草色凄迷,荷香四溢。”
  第三次还是写白鹤庄夜景:“我喜欢自然风光,特别是早晨和夜晚。早晨在吃过早饭以后上课之前,在春秋佳日,我常常一个人到校舍南边和西边的小溪旁散步,看小溪中碧水潺潺,绿藻浮动,顾而乐之,往往看上很久。”
  然而,让季羡林“狂喜”的,是在白鹤庄边上的荷塘里,出现了“佛山倒影”。那一天,他与同学到二大马路邮*总局去取邮购的图书,无意之中,一幕山影倒映水面的佳景出现了:“……走在荷塘边上,此时塘里什么都没有,荷叶、苇子和稻子都没有。一片清水像明镜一般展现在眼前,‘天光云影共徘徊’。风光极为秀丽。我忽然见(不是看)到离开这二三十里路的千佛山倒影清晰地印在水中,我大为狂喜。记得刘铁云(鹗)《老残游记》中曾写到在大明湖看到千佛山的倒影。有人认为荒唐。离开20多里,怎能在大明湖看到佛山的倒影呢?我也迟疑不决。今天竟无意中看到了,证明刘铁云观察的细致和准确,我怎能不狂喜呢?”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
  年10月的一天,他写道:“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口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进大门,扑鼻的就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
  为什么想起写《夹竹桃》这篇散文呢,原来就在两年前,他访问了缅甸,在缅甸的万塔之城蒲甘,代表团入住的大楼前,季羡林看到了夹竹桃。他说“他意外地发现了老朋友夹竹桃”。为什么是老朋友,季羡林的说法是:“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红色的让我想起火,白色的让我想起雪。”到了年12月,季羡林又写了一篇《处处花开夹竹桃》。原来,他出访缅甸几天后,又去了伊拉克,在伊拉克,他又见到夹竹桃老朋友。一种普通的花,就因为生在故乡济南,让季羡林如此着迷。▼
  年7月11日,一代大师季羡林与世长辞,学界同悲。齐鲁大地的人民为失去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一位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楷模而痛惜。
  季羡林辞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比如,他教授的梵文、巴利文薪火相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季羡林的吐火罗文研究,在中国已成绝响,这是中国学界乃至世界学界的重大损失和遗憾。
  季羡林辞世,又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他在中国开创的东方学没有结束。年他的文学创作从济南起步,走向中国,走向世界。季羡林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翻译作品,作为一笔宝贵而巨大的精神财富,将长久地滋养和影响着后来者。山大视点来自/《济南日报》编辑/董玉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