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图文教程名家教你画兰竹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手足癣好医院 https://m-mip.39.net/fk/mipso_8593664.html

梅兰竹菊是文人画的重要题材,是抒发自我心迹的手段,挥写“四君子”也就成了文人的拿手好戏。在笔墨技巧上也有了重大的突破,总结出精炼而简明的技法程式。因此,梅兰竹菊画法在中国绘画中起着极其重要而无可替代的作用。摘录自《国画技法讲堂:名家教你画梅兰竹菊,高占国编著,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尊重版权,如需深入学习,请从正规渠道购买正版图书!应朋友们要求,附上此书封面如下图:

兰的画法

兰的画法

画兰应从画兰叶起笔,写意画兰叶又称撇叶,如同书法撇的笔画。古人有“一笔长,二笔短,三笔破凤眼”的撇兰叶口诀,这三句话是画兰叶入门的最简单又最有效的启示。初学者须从这三笔开始练习,通过撇叶的长短、粗细以及用笔的提按变化来表现兰叶的各种形态。撇叶如画线,线条要灵活有力,柔中带刚。

为了便于练习,先从左向右撇第一笔,亦称顺锋用笔,由根部入笔向梢,以中锋行笔,起笔和收笔两头要尖,中间运笔要有一定宽度。第二笔同样由根向梢运笔,但关键是要与第一笔相互交叉成凤眼状,即所谓“交凤眼”。此两笔谁长谁短并不重要,但两笔的长短要有不同。靠根部两笔起手处不能实交而要虚交,即留出一些空档。

第三笔称“破凤眼”,即穿插在凤眼中的一笔,前两笔交的凤眼可长可短,破的这一笔穿在凤眼的中下部比较适合。

在撇叶的过程中,笔在运行时要有变化,这也符合自然界中兰叶正侧翻转的变化。

在三笔虚交的根处,撇第四笔即为交“鲫鱼头”,意为几笔相聚相拢成鲫鱼头状,而不能平铺散在一条平线上。

在撇兰叶中,初学者要克服几种犯忌的病笔:一忌两叶平行(如铺铁轨),二忌根处平散,三忌三笔交成鼓架状,四忌撇叶时用笔无变化或涂、抹、描。

撇叶从左向右顺势用笔在一般人来讲较为便利顺手。但从右往左的逆势用笔确是初学者必须要多练习的课题。

三笔撇叶较单调,须增加叶子呈丛状。添叶的办法:①于相交的凤眼处再出叶。②重新组织交凤眼与破凤眼。③添画根部收根小叶。在画一丛兰叶时,应于适当位置留出着花处。

画一丛兰草多则十多片叶,少则四五片叶,长叶在中间,两侧画短叶作辅助。画两丛或两丛以上兰草时要有宾主照应,主丛可画密些或墨色重些,宾丛可画疏些或墨色淡些。主丛应在前,宾丛应推后,不宜排列在同一水平线上。

画长竖幅兰草多喜画耸石垂兰,又称悬岩下垂式。熟练掌握各种朝向的撇叶后对画其他草叶花卉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只是长短、宽窄的区别而已。

兰花的品种很多,早春开的兰花称春兰,都是一茎一花。从花形来分有荷瓣、梅瓣与尖瓣等。荷瓣与梅瓣的花瓣较短圆,不太适于写意画法,我们平时见到的写意兰花多是画尖瓣一种。

用墨画兰花首先要把笔涮净,然后笔调淡淡的墨。笔尖再蘸中等的墨色,从每瓣顶部下笔,因笔中含水较多,所以行笔速度要快一些。这样画兰花也是学习掌控水与墨关系的基础。兰花分五笔点出,先由花中间抱心两瓣点起,中心瓣要短些,要有宽窄变化,抱心瓣两笔要有相抱的姿态(实际也在交凤眼)。第三笔从中穿出一瓣(破凤眼),第四、第五两笔在落笔之前要考虑与中心瓣的夹角变化,也就是要与中心形成两个不同等份的夹角。这种夹角的变化增加了兰花的仪态美,同样,夹角的变化在画其他花卉时也会遇到。

熟练掌握了花的仰、俯、向左、向右的朝向的画法,在画整幅兰花图时即能得心应手。

花茎不宜直顶花头,画兰花的茎及包在茎外的萚仍用淡墨,也应有墨色的变化。

点兰蕊,如同为花点睛,点好蕊能使花生动传神。点蕊用重墨,如用草书写“心”字或“山”字,以三点依花的朝向在花的中心靠下部点出。

兰叶婀娜多姿,在微风吹拂下叶子呈一边倒之势,花也要有相应的表现。

此图叶子势头向右,而花势向左,全画的势头即向左,所以花的朝向往往决定全局的气势走向。

此图撇叶与点花全用颜色完成。

用“先草勾后染色”的办法画兰花也很有意味,此法画兰也是一种尝试。

蕙的画法

春末开花的兰,一茎多花,称为蕙。除春天开花之外,亦有夏、秋、冬开花的建兰、寒兰等,大都一茎多花,叶形有长短、宽窄之别,但在写意画中并不十分苛求。画蕙,应先画主茎然后画花,开花的顺序是由下而上,所以茎顶可以点花蕾。

画蕙可以先画花后撇叶,也可以先撇叶后画花。

范画解析

悬岩式,撇兰叶皆下垂,但画兰花须有上仰之势,如果兰花与叶皆下垂则了无生气。

此图先点花后撇叶,花用赭石色笔尖蘸胭脂,点成兰花,色彩沉着。也是一种不错的用色点花方法。

《亘古之香图》将兰花之香与茶茗之香统结于一“香”字。此图只画一枝蕙的茎与花,使人联想奇香。

兰花虽不以艳丽而名,但在画兰蕙时不妨设色多变,不受兰花本色所限。

竹的画法

竿的画法

画竹应先从写竿练起,所谓写竿就如同写字一样,中锋用笔,写每一节竿都要有起、行、顿、提的用笔动作。元代赵孟頫提出“须知书画本来同”的观点。我们画的这一笔竹竿如果横着看即有隶书“蚕头雁尾”的用笔结构,且中锋用笔能写出竹竿的遒劲与圆健。

在写竹竿时每节竿既要气势连贯又要在每节竿之间留有空隙,以备画节。每一棵竹子靠根部都有几节短竿,中间较长,近梢部又会逐渐短细。当画竹竿需要弓弯时,应在节处弯,正所谓“弯节不弯竿”。画竿,尤其在画案上一般都自下往上行笔。下笔时墨较饱满,逐渐向上画时即渐干渐细,这样也便于笔和墨的掌控。画一枝竹竿要一气写成,最忌中间换墨。在一幅画中根据需要上、下、左、右起笔均可,熟练掌握笔墨即可做到。在一幅图中,如果画面较短,或只画竹竿一部分,可以每节竹竿粗细都相等,但是画竹竿出枝或顶梢则自下而上逐渐收细。

画两竿以上竹竿时竹节不能相对,要错开节的位置,也就是“对竿不对节”。郑板桥论画竹有“一竿瘦、两竿凑、三竿够、四竿救”之说,画一两竿时墨色可随意,三竿以上墨色就应该有变化。画大幅竹子的竿,需要画粗竿,而且有立体感,这就应该吸取西方绘画的光感。正面受光竹竿中间要亮,两侧边缘暗。可以借助西画的板刷来完成,首先用板刷调淡墨,然后两侧蘸重墨,板刷中间再点少许清水,这样刷出的大竹竿两侧墨色重而中间浅。相反,在板刷中间点墨,刷出中间墨重而边缘淡的竹竿就有逆光的效果。

竹竿中间以节来连接,画节法有三种:一为草书写“八”字形,二为上弯“乙”字形,三为下弯“乙”字形。这三种画节法只要熟练掌握一种也就可以了。画竿不分重墨、淡墨,画节一定要用重墨点画。节的宽窄要根据竿的粗细而定。

竹枝的画法

竹枝从竿的节处生出,成左右交替在每节处生长。一般节处生一长一短两枝,竹枝形态与竿相仿,只是细柔而富有弹性。

画竹枝如同画竹竿,此图所示是较写实的画枝。古人所说的画枝有鹿角枝、鹊爪枝与鱼骨枝之说,在此图中皆有所表现。

画竹枝如同画竹竿,此图所示是较写实的画枝。古人所说的画枝有鹿角枝、鹊爪枝与鱼骨枝之说,在此图中皆有所表现。

老枝的节短而密,新枝节较长而疏。

画风、晴、雨、雪中的竹子,在出枝时就要表现,雨中之竹与雪中之竹的竹枝走势可相同。

竹叶的画法

画竹的关键是画叶,古人讲“竹观叠叶,树看生枝”。画竹叶要从一片叶开始练起,然后由简入繁,逐渐掌握。竹叶靠柄部纯圆,端部渐尖。画叶入笔要藏锋,中锋运笔后渐提锋出尖收笔。画竹谱中提道:“粗忌似桃,细忌似柳。”为了便于掌握竹叶形态,此图将近似竹叶的柳、苇、桃及夹竹桃的叶子表现出来供比较。

竹叶在叶柄上为互生而非对生,多片竹叶依其生长结构画成一柄竹叶,熟悉一柄竹叶的正面形态,可以防止画叶时产生的错误。

传统竹谱中各种偃叶(垂叶)如同写字,从一叶到四叶各有名称,便于记忆。

四笔叶之后,增加叶子称叠叶法,画一枝一组或成片皆用此法。在叠叶时要注意叶的正侧偏倚及疏密聚散的变化。折向对面的叶子称为点鸦头,侧面细叶称飞叶。各种画法初学时要认真理解才好运用。

仰叶用来画晴竹、新篁,仰叶变化较小,从一笔到三笔起手练习,画多叶相叠相交。

一枝或一组枝在安排竹叶时最顶部分的叶子称为结顶。叶子要画得精彩些。

向下或向左右探伸的竹枝称为出梢。出梢枝也是亮相的部位,布叶时要谨慎对待。

在花鸟画中有“救命的竹子”之说,一幅画色调较灰暗需要一些重墨,可用几笔墨竹加重墨色或增加一个层次。画幅色彩太艳时也可加墨竹压压火气。如画面上有大块面,需要用碎线整合,可以用双勾画竹子破一下。所谓双勾不同于白描,双勾用行、草的书写笔法勾画,竹叶按一柄叶结构勾成。需要设色时可用填染法或复勾衬染法。

竹笋与竹鞭的画法

画生长中的笋,先用淡墨从上向下竖画一笔,然后笔蘸重墨从笋尖开始点画箨并勾箨叶。点箨要上密下疏。画竹笋用较大的笔调淡墨,笔尖蘸重墨,自顶部往下画,箨片(笋壳)相互交错包裹,浓墨撇箨叶,顶尖部箨叶可密长一些。笋斑用重墨趁湿不规则地点出。

前面曾提到每棵竹竿靠根部几节短,最下部一两节为生根处,画时要畅快有笔意。根下生有竹鞭,画法如竿,根须生在节处,用画草的笔法勾成。

作品解析

风雨中的竹子老竿挺立,新枝逆风而立,顺风而弯,方显坚强有力且有韧性。

自古画雪竹即有多种方法,有用白粉积染的办法,有用油纸遮住竹叶上部,画成后掀去油纸,只在画纸上留竹叶下部,再用淡墨染地挤出雪景。此图在落笔时留空,淡墨渲染,留出积雪状。

宋代苏东坡以朱红画竹,传说有人问东坡居士:“世上哪有红竹子?”东坡反问:“世间焉有墨竹?”此一反问,恰恰道出写意画的奥妙。

用板刷画竹竿,淡墨绿色的竹竿与浓墨竹叶表现翠竹另有趣味。

太湖石在前,竹子在后,如果竹子也用墨画,显然拉不开距离。用花青调墨画雨后的竹子,石头用淡赭墨渲染,从色彩上拉开远近关系。

用勾染的画法描绘竹根也很有情趣。

竹、石、梅画于一图称岁寒三友,前人有“梅寒而秀,石丑而寿,竹瘦而文”之说,是画家乐于表现的题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