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苏天赐百年诞辰惟真诚与天趣不可负 [复制链接]

1#
北京好皮肤科专科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278663.html

“真诚的艺术总是能为人所理解的……如果观画者不先考虑它们属于何种画,属于何家何派,而以真情相待,它们将给你带来盎然的天趣。”苏天赐在追忆恩师林风眠的艺术时,认为其作既与传统的国画不很相像,也不若西方绘画那样细致逼真,但使人感到熟悉且清新,秘诀在于他打通了油画技法与中国画气韵。

《黑衣女像》(年)

《春雨霏霏》(年)

苏天赐被认为是林风眠艺术的忠实执行人,在油画诗意追求的路上又进一步。正在嘉德艺术中心展出的“执笔劝得春光住——苏天赐百年诞辰纪念展”,汇聚苏天赐油画、水彩、蜡彩、素描等艺术精品逾60件,涵盖了其艺术生涯各时期的代表作。

“油画民族化”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美术界的一个理论命题,也是一次美术思潮。前有林风眠、徐悲鸿、董希文,后有吴冠中、苏天赐、靳尚谊等人。其中吴冠中与苏天赐两位先生无疑成为改革开放后“油画民族化”路上最具代表性的实践者与收获者。

苏天赐年出生于广东阳江,20岁时只身前往重庆投考因抗战而迁至此处的国立艺专。在这里,他遇到了终身敬仰的恩师林风眠。尽管在校期间的师生交往只有短暂的一年,但林风眠的教学方式及理念给苏天赐极大的鼓舞。林风眠特别强调个人感受,要求创作忠实于自己,画自己真实感觉到的。

有一次林风眠的女儿蒂娜过生日,苏天赐专门给她画了一幅肖像。林风眠非常欣赏,又请学生为自己画了一幅,名为“四十年代林风眠先生”,此画一直挂在老师家中。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师生二人常分隔两地,但从未间断书信往来,这份可贵的师生情谊一直保持到林风眠去世。

《蓝衣女像》(年)

如老师一样,苏天赐非常喜爱印象派之后的西方绘画风格,但也没有忽视文艺复兴前期大师们的作品。同时,他还广泛地从中国古代艺术中汲取丰富营养。正如他所说:“商周铜器、汉墓壁画、画像石、白描、敦煌……波提切利、拉斐尔、安格尔、马奈、梵高、莫迪里阿尼……有如茫茫丛莽,我在其中穿行,若有所得。”抓住线条的核心展现力,通过线条的构成营造一种独立的美感和独特的东方韵味,很早便成为苏天赐的审美追求。渐渐地,苏天赐在油画笔触与国画笔墨之间找到了共性和差异,并将两者糅合为一体,以表达个人感受。

创作于年的《黑衣女像》可算是苏天赐早期探索路上的一件里程碑式作品,体现出他用油画传达东方韵味的追求。整件作品采用红与黑的强烈对比,传递作者炽热的情感和人物的静谧气质。椭圆形的面庞和纤细交叉的双手不禁令人想起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的风格。无论是黑色衣服上露出的浅白花朵,还是背景红中掺白的处理,都借用了佛教壁画的涂色技法,给人一种女神般熠熠生辉的视觉效果。这是27岁的苏天赐多年思索与实践的一次审美小结,也是向导师林风眠交出的一份合格答卷。

作于年的《蓝衣女像》,可视为《黑衣女像》的前奏曲,画家以蓝色调描绘了一幅侧身像。女主人公的发丝、眉毛、眼帘、嘴唇、脖颈、衣纹图案、手的轮廓线,营造出独特的东方韵味。苏天赐在自述中说这幅画“是一个旅程的结束,又正是一条道路的开始”。

《夹竹桃》(年)

新中国成立后,大的文艺环境倡导更为写实的艺术风格,苏天赐深入基层,以各行各业的普通大众为模特,创作出一批肖像画作品,如年的《女社员黑媛》,年的《节日试新衣》。而年创作的《东海渔家》表明这种写实创作一直延续至上世纪70年代末。细心的观者可发现,画里这位女渔民身上的线条表现,巧妙而自然,难掩画家诗意追求。

这一时期,苏天赐更多倾向于静物和风景画的开拓,特别是在点、线、面的表现力上。创作于年的《槐花》和年的《夹竹桃》,在姿态近似的花上,苏天赐抓住了叶的不同表现力。槐花叶面以圆润的点状为主,辅以浓淡不同的绿色。同样是绿色叶片,夹竹桃呈流线状的叶片,更具有线条性的表现力度。再看花瓶的选择,画家为槐花配了透明的长颈圆瓶,而夹竹桃专门挑选了一个中国剔花褐彩陶瓷瓶。前者给人澄澈娴静的感觉;后者让人体会到质朴与厚重。

苏天赐倾尽全力实践着林风眠融合中西的绘画理念,这一艺术方向与他的性格特点、文化情致相辅相成。苏天赐从小生长在传统文化氛围之中,中国文人画的山水趣味结合着诗词歌赋的隽永诗意,一点一滴沁入心田。江南温润微湿的气候和清秀峻拔的地理地貌给了他审美触动与启发。苏天赐曾无数次谈到江南山水给予他的心灵印象:这里薄云遮日,光感不充分,水汽氤氲,构成了丰富的光的折射。如何捕捉其中之美,令苏天赐费尽心神。

上世纪50年代起,他开始尝试用油画表现江南。他画阴天,画梅雨天,画河流,画山坡,画树丛;他画春之绿意,夏之浓郁,秋之丰饶,冬之静穆。他发现,面对这些景致,所有西方传统的油画用色方法都不适用了。他必须探索出一条属于中国的、更属于江南的画面构成语言与色彩表达体系。这成为苏天赐追寻中国油画生命力之源的最大动力。

从年的《欧江新绿》到年的《太湖渔港》,再到年的《春风掠过太湖》,直至年逝世前呕尽心血而成的三件“最后的杰作”——《秋柳》《冬日的湖》《晨曦》,苏天赐由写实逐渐发展出一种更为意象化的风景表达,更加贴近中国人的写意性,又不失油画属性。苏天赐与吴冠中先生一道,以风景探求“西方的缤纷、东方的空灵”,创造了饱含中国人情感、具有中国气象的油画艺术。

更多新展

版画的指向

作为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与印刷技术密切关联的中国版画以上世纪30年代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为分野,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的跃升。

上周末,在北京势象空间开幕的“版画的指向——势象版画收藏展”,展出18位艺术家的四十余幅版画作品。既包括专业版画家王劼音、谭平、苏新平、陈琦、王华祥等人的原创版画作品,也有艺术名家吴冠中、罗尔纯、王怀庆、许江、罗中立等人作品复制的丝网版画,吴冠中的《紫藤》、罗中立的《父亲》均属此列。

展览主题“版画的指向”,意指版画是指向一个有变革性、复数性的画种。从早期木版、铜版、石版,到如今丝网版、数码版,版画创作手法集实验性与丰富性于一身,包容度甚高。此次展出佳作不少。如王劼音《林中小屋》曾获全国版画展金奖,以平面化的布局及民间剪纸剪刀味的刀法,实现中西方艺术的对接。谭平作品《+40m》,曾亮相其中国美术馆个展,彼时,单单这一件作品便占据中国美术馆整个圆厅,此次创作者采用上下两段予以呈献。曾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金奖的王华祥《贵州人》系列,系中国木刻艺术的里程碑作品。

(原标题:苏天赐百年诞辰:惟真诚与天趣不可负)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王建南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