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日一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 [复制链接]

1#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惠崇是为宋初“九诗僧”之一,擅长诗歌和绘画。王安石很推崇惠崇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春江晚景》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有诸多注本,有用“晓景”的,有用“晚景”的。与两幅画对应,苏轼题了两首诗。题飞雁图的诗为: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惠崇与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人,《春江晚景图》也没有流传下来。

苏轼懂画、会画,抓住《春江晚景》画题画意,用寥寥几笔,勾勒出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并且成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传诵至今。

好的题画诗,既要紧扣绘画主题,又不拘泥于画面,既要再现画境,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堪为范例。

诗中有六种景物:新竹、桃花、春江、鸭群、蒌蒿、河豚。诗人将六种景物巧妙融合,给人以极美的画面感。

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着身姿。红绿掩映,桃竹相衬,春意跃然纸上。“三两枝”,说明是早春,桃花尚未全部开放。

次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从江岸移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表明早春时节,江水还略带寒意,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感知到春天来临。这句诗化用了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学古而不泥。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尤其令人叫绝,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富有情趣、美妙传神。鸭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总要跳下凫水嬉戏,所以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鸭子。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观察入微,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见微知著。

后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依然紧扣“早春”,满地蒌蒿,短短芦芽,*绿相间,亮丽迷人,一派春意盎然景象。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自然现象,进一步突出早春时节,这是画笔难以描绘的,诗人则完美呈现,给整个画面注入春天气息和生命活力。

苏轼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吃货,堪称古代美食家,对烹调菜肴也颇有研究,还流传下来一道名菜“东坡肉”。作为美食家,在鉴赏鸭戏图时,想到了美味的河豚正是这个时候洄游回来,刚好是吃河豚的大好时机。“不吃河鲀,不知鱼味。”

诗人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早春的妩媚,读来令人如痴如醉,甘之如饴。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其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庭坚并称“苏*”;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END—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