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微rdquo炉夜话落英 [复制链接]

1#
儿童白癜风发病原因 http://pf.39.net/bdfyy/dbfzl/151213/4742549.html

编者“微”言

———————

北方春天的花期总是此起彼伏,花事儿不断。故而也引发了文人连绵不绝的文韵佳作。刚刚一篇“雨润红杏忆故乡”还在余香袅袅,马文奎同学的又一篇咏春佳作翩然而至。许多同学评价文奎的文章是,有文言文的精致对仗,又剔除了其晦涩难懂;有白话文的清爽温润,又回避了其简单直白。可谓是引经据典,格律工整;言情叙事,收放自如。都说文若其人,读文奎的文字,很容易产生幻觉,总觉得对面就坐着一个岁月老友,一会把酒邀月,举杯共饮;一会又各生欢喜,自斟自饮。读文奎的文字也是要挑地方的,比如在国风浓郁的书房,当升腾的茶气漫不经心地袅娜漫开,他文字里的馨香也随之缠绕升腾,柔婉沉潜,恰和心境。

落英时节话桃源01

又是落英缤纷的季节,让人很容易想到陶渊明,想到《桃花源记》。

我以为,世外桃源是一种人文境界。

当初,人们靠一支火把走出了阴暗的山洞,走向大千世界,还是靠这支火把,战胜了狼虫虎豹,驱走了蒙昧黑暗,赢得了自然的活语权。然而,当膨胀的原罪变成了魔兽,将人们带入丛林法则,大地重归恐怖,于是,人们又纷纷逃回了山洞。在阴暗潮湿的岁月里,在茫然张皇中,人们张开了触角,用精神的火把去烛照另一个世界。

于是,有了洞天福地,有了普渡方舟,有人发誓要"适彼乐土"。刘晨、阮肇艳遇天台山,陶渊明梦遇武陵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营造马孔多,托尔斯泰在列文的庄园里寻找通向理想国的路径,希尔顿在巜消失的地平线》上看到了香格里拉?

人类凄惶漂浮的精神总要找一个落脚的地方,否则肉体就变得没有了意义。西方人找到了一个乌托邦,东方人找了一个桃花源,本质相似,味道却不一样。西方的乌托邦不乏浪漫,但尚真的理念让他们的世界常常充满孤独与幻灭,而崇善的理念让东方的桃源世界多良田桑竹美池之属,人们怡然自乐,充满自得与永恒。

毫无疑问,在东方,这个安放理想的世界在巜桃花源记》里,版权和钥匙在陶渊明手里。《桃花源记》中说世外桃源是武陵人发现的,那么武陵又在哪儿呢?《通典》上说它在朗州,今天称常德。这里是屈原的祖籍地,是项羽弑义帝的地方,还是刘禹锡贬官的地方。一查资料,常德确有桃源县,而且这个名称北宋初年就有了,当地人说那里就是陶渊明巜桃花源记》所描绘的地方,言之凿凿,不由不信。

不过,据我所知,现在称桃花源的地方很多,争"正统"地位的也不少,除桃源县外,至少还有湖南的竹山,江西的康王谷等十几个地方,而且它们都声称有与《桃花源记》境相似,与陶渊明情相关的地方。

这一点都不奇怪。

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还因为桃花源本来就是一个意向存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每个人都想进入桃花源。因而,它既在陶渊明的笔下,也在人们的愿景世界里。现在的人们想借此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诗意境界,让世虑纷繁的人望幽息心,让心灵暂得轻松安宁,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刘禹锡巜桃源行》中说: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是的,桃源世界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但不一定能存放所有人的愿望,人在身心俱疲的时候,需要一个远离烦闹的地方休养身心,在头破血流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安宁的角落舔舐伤口。别忘了,人是目标性动物,享受了田园的宁静清新,消弭了世虑的烦躁,欲望的触角难免会伸向电闪雷鸣的外部世界,就像王维要躲进田园,孟浩然要逃出田园。当然,孟浩然没逃出,只能老守一份温和的凄清;王维也没逃入,只能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与两个世界拉拉扯扯!

陶渊明算是个例外。

比陶渊明稍晚的谢灵运,失意的处境让他纵情山水,山水风光诗画般蔚成一脉,诗中也有物我两忘的近似。但明眼人早就在他的诗中看到了拖在后面的玄秘尾巴,这条尾巴既牵着官场红尘,也牵着山水,在热望与放浪中拉扯得伤痕累累,时时需要用玄秘的药方去疗救。陶渊明就简单多了。生活窘迫与心为形役的矛盾,让他有了三仕三隐的尴尬,最终回归劳身而不屈志的田园。正是这样的经历,才使他用词心诗笔去构筑理想的境界,安放自己的灵魂。我们愿意相信,他笔下的桃花源,尽管也是乌托邦世界,但那人格美与自然美的巧妙融合,就像那落英芳草,仍然有滋养灵魂的诗意和力量!

02

我到过广西遇龙河畔的桃花源,那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境界很值得审视与品位。

遇龙河是漓江的支流,山水小巧胜于漓江。时值七月,天气时阴时晴。走进桃花源,迎面一池清波,水光潋滟,风荷弄姿,很是清新。一脉碧水悠悠地流向远方,远处波光粼粼,人说是燕子湖;湖光尽处,山色黛青,线条圆融,影象缥缈,人说是燕子山。

乘上小竹排,荡然于柔波之上,长篙点破云影,竹筏犁碎山光。放眼两岸,茅屋简古,稻田如璧,绿柳丝丝弄巧,夭桃喷火吐霞,都渐次被甩在身后,只留下一派清芬。岸边锣鼓响处,乐声阵阵,歌有天籁之音,舞有神魔之态。远处还有吱吱呀呀的老水车,和着天籁,转动着岁月,有点杳渺沧桑的感觉。

我想,在这恬静悠闲的氛围中,看鱼戏莲叶间,看飞鸟相与还,看桑林蚕叶,棉麻菽麦,看侗哥健硕苗妹巧笑,就足以安宁躁动的灵魂了吧?

竹排悠悠,水草油油。回味间,已到山前。当人们觉得将要折返的时候,小竹筏忽然驶入幽深的洞中,眼前一片朦胧昏暗。

我意识到,这是“初极狭""仿佛若有光"的情境啊。这个洞似乎比武陵人的所遇还要深远,竹筏在黑暗中走了好半天,才见到远处光亮。如果不是游览而是探险,谁知道它所通向的世界有没有归路!

嚯,这就是燕子洞。

竹排驶出燕子洞,天地豁然开朗。眼前桃花岛,绿水环绕,芳草如茵,竹楼木坊,茅屋草舍,都掩映在婆娑绿柳、灼灼桃花之中。竹篱之间,童戏花下,鸡鸣桑巅;菜畦稻田,人笑语,牛哞哞,斗笠蓑衣,如剪影木刻;树荫下,古渡边,老翁垂钓,浣娘捣衣……好一幅天然图画,画风古朴,野趣超然!

03

有人说:清闲即是桃源境,常笑渊明欲问津。这显然是在晒笑陶渊明费力营造世外境界的多余。而我总觉得,这恰恰是某些文人故作闲雅清高,惺惺之态,缺少起码的真诚,而这样的境界也太小,盛不下那么丰厚的文化意蕴。桃花源是“第三世界”,它不会依附于某个人狭隘情趣的精神存在。

中国历史文化的主流是士农文化,简言之就是耕读文化,耕为立命,读为发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一条最富感召力的荣身之路。而在朝野之间,在出世入仕之外,总有一个不逆志、不辱身的世界,那就是与朝野若即若离的桃源世界。那里没有剥削,没有欺诈,没有霸凌,有的是自然美,人性美,人格美,它可以安放不同层次人的理想,特别是文人的理想。

当然,人的精神,总是牵着世界的两极,一为进击,一为退守,而在进退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在不甘与不舍中,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回归,哪怕只是愿望上的回归。而桃花源就是这样一处心灵的天地,放养着自然赋予的自适与宁静,文化赋予的淡泊与悠然,有返朴归真的奥妙玄机,让人们在忘怀与唤起之间,寻找自我与本真。

然而,日月轮回,才有万物生机;止步事外,也会让精神陷于萎靡。桃源安宁美好,但它只是心灵家园,是一个愿望世界,它的虚无性,成就不了永远避世的梦想。我们不想无视桃源世界的安抚净化意义,它的祥和确实可以滋养和谐,它的悠然能够化解浮躁,它的宁静可以消弭狂热,但它毕竟只是一支镇静剂,而我们的社会,似乎更需要一支号角。

作者:马文奎罕中83届毕业生,同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教于赤峰学院文学院。人生路上,无论有多少荣誉加身,掌声簇拥,终归有一段路需要独行。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朋友,或许已经不需要觥筹交错,舞夜笙歌。只需一个平台,些许文字,那些熟悉的、久远的、亦或从未谋面的人们便会敞开心门,隔屏相约,“微”炉夜话。人生天地,须臾过隙。愿得平台一处,三五好友,“微”炉夜话,让看不见的你我,在文字的世界里,固守本心,自留清香。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