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黄玉峰字里行间的自然物语 [复制链接]

1#
之前我们曾推送过*玉峰老师的文章《从汉字里的草木世界看人类的大世界》,今天,让我们跟随*老师继续他的“解字之旅”,为您阐述棘、枣、松、柏、梅、竹、桃、李,与中华汉字和文化之间的联系。

-------------?-----------

还有一种植物,与“楚”一样,有很多刺,叫做“棘”。有一个词叫“荆天棘地”,形容寸步难行。

取“棘”的一半,再加上立刀旁,就是“刺”字了。

我们说一件事情难办,就说这事很“棘手”,意思是这件事像荆棘一样有刺,会扎人。

明朝初年的时候,开国皇帝朱元璋性格非常严酷。动不动就砍头抄家,甚至灭族。他特别猜忌那些开国元勋。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几乎没一个好下场的。

他的儿子,也就是太子朱标是个心地比较好的人,他看不过去,劝他父亲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听了,故意叫人把一根棘杖放在地下,说“:你给我捡起来。”太子一看,这么多刺,怎么捡啊?左看右看就是不知从何下手。

朱元璋就说了“:你怕有刺不敢拿,我就帮你把这些刺都拔掉,再交给你,岂不是很好。”朱标这才明白,朱元璋是怕他将来继承皇位,压不住这些功臣,所以趁自己活着的时候,先除掉这些人,给儿子开路。

他倒也算是用心良苦。不过为了他一家一姓,滥杀无辜,可以说自私到极点。后来,朱标病死于朱元璋之前,朱元璋这番心血也白花了。

不过,这个“棘”虽然棘手,但是它也有讨人喜欢的一面。它能长出一种酸甜的果实。这种果实经过改良之后变大变甜了,这就是我们爱吃的枣子。我们看枣子的“枣”字。

这不就是把“棘”竖过来写吗?所以枣和棘本来就是同一个品种。枣是改良过的棘。长得比棘高,所以竖起来了。把讨厌的棘改良成好吃的枣,这是我们祖先的智慧。

现在简化字的枣,把下面变成了两个点,也很有意思。这是一个重复的符号。我们写字的时候如果连着出现两个一样的字,比如说“等等”“刚刚”,就用一个重复符号来代替第二个字。所以这两个点的意思就是,下面把上面重复一遍。

下面说几种我们熟悉的植物。熟悉《西游记》的朋友应该记得,有一回唐僧碰到四个很特殊的妖怪。这群妖怪特殊在哪里呢?它们一个个斯斯文文,客客气气,长得也是仙风道骨,而且它们并不想吃唐僧肉。

把唐僧请到洞里之后,只是和他一起吟诗作对,谈吐十分优雅。每个人还有一个很高雅的名号。一个叫十八公,一个叫孤直公。一个叫凌空子,一个叫拂云叟。

最后它们的真面目被孙悟空识破了:十八公是树,“十”加“八”是“木”,再加上“公”不是“松”吗?孤直公是柏树,凌空子是桧树,拂云叟是竹子。这些名字都是根据植物的特点起的。你看,植物变的妖怪和动物就是不一样,格调要高上好几个档次。

其中的十八公,也就是松树,应该是中国文化当中最受尊重的植物了,尤其是文人,最爱赞美松树。

松树有很多让人敬重的品质,伟岸,孤高,坚强,而且冬夏常青。所以用“木”字加上“公”,表示这是一种有男子汉气概的树。拆开来叫十八公,那是文字游戏。古人有诗赞美松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松树总是和柏树并列,被称为树中的君子。连孔子都赞美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唐朝诗人杜荀鹤《小松》写得好“: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松是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我们再来看柏树:

柏树的种子和树皮都发白,所以是“木”加上“白”。因为柏树非常清白、高洁,古人一般是把它种在祠堂、陵墓附近,让人一看到树,就自然产生一种敬仰、肃穆的情感。

杜甫在成都的时候,曾经去诸葛亮的武侯祠拜谒,看到祠堂前面有一株高大的老柏树,不禁让人想起了诸葛亮忠贞、清白的一生。

于是杜甫写下一首著名的《古柏行》,开头四句就写得非常有气势“: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这几句向来被传为千古名句。谁知有人提出异议,这个人就是《梦溪笔谈》的作者,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沈括。沈括读到杜甫的这首诗的时候,以科学家特有的严谨精神算了一下。

“霜皮溜雨四十围”,也就是树干的周长是四十围,周长是四十围的圆,直径是七尺。这棵树有多高呢?“黛色参天二千尺”。如果把树干的侧面大致看成一个长方形,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宽只有七尺,高却有二千尺。这也太细长了吧,比例严重失调啊!

其实,诗人是不必那么认死理的,只不过是极尽夸张去形容罢了。科学家非要较真,这就容易成笑话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家和诗人思维方式的不同。

我们再看这个桧字。桧本来也是一种非常挺劲的树种,因为宋朝出了一个名叫秦桧的奸臣,以后人们不大喜欢这个字了。有一个民间故事,说秦桧的后代来到秦桧的坟前,为有这样的祖先感到惭愧,写了这样的诗句: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在坟前愧姓秦。

我们再来看“竹”。

“竹”字非常可爱,是两个“个”字。为什么这样写呢?你看竹叶的形状,正像是一个又一个的“个”字,非常有趣。所以中国画在画竹子的时候,就像用毛笔写下大大小小重重叠叠的许多“个”字。

画竹不叫画竹,叫做“写竹”。扬州有一个有名的园林,种了许许多多竹子,就叫“个园”。个园里刻着清代的才子袁枚的两句诗“: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非常的巧妙,竹子在月光的映衬下,在地上写下了一千个“个”字。

梅花呢,在霜雪的严寒下,还是孕育出了满枝的花朵。

松、竹、梅,自古就被人称为“岁寒三友”。民国的时候有一张照片风行一时。拍的是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林徽因陪同翻译。三人合影登在报纸上,被人称为岁寒三友。

泰戈尔白发苍苍,高大魁梧,像一棵青松。徐志摩身材修长,长衫飘飘,好像一棵翠竹。林徽因气质脱俗,美艳动人,正是一枝梅花。这个画面确实令人神往。登有这张照片的报纸当时几乎卖到脱销。现在我们就再来谈谈“梅”。

“梅”的右边是一个每天的“每”,“每”本来和母亲的“母”是一个意思,上面的部分是一个头饰。因为梅树可以结出许多的梅子,果实累累,就像一个儿女成群的母亲一样。江南一带,比如上海,每年都会有一阵*梅天,*梅天几乎天天都会下雨,叫做梅雨。为什么这么叫呢?因为江南雨季的时候,正好是梅子成熟发*的时候,所以叫*梅天。

自古梅花最得文人喜爱。因为它选择在严寒开花,美得孤高,脱俗。桃花虽然美艳,有的时候反而不入清高文人的眼,嫌它俗气。杜甫还说过,“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梅花就不一样,咏梅的诗永远是赞美它高洁的。

比如“: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最喜欢咏梅的诗人,大概要数陆游。陆游一生写下咏梅的诗无数,最有名的要数那首《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还有一首:“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他说,梅花就是自己的化身。陆放翁和梅花是合为一体的。

如果说松竹梅是植物中的高洁派,那桃树就是亲民派。松竹梅是文人雅士喜欢,桃树却是雅俗共赏,桃花鲜艳如美人,“人面桃花相映红”,桃子也是甜美可口。我们看“桃”字。

木字旁加一个预兆的“兆”。兆是什么意思呢?古代人用火烧乌龟的壳来算命,乌龟壳烧了之后会留下裂纹,就是命运的预兆。“兆”字就像是乌龟壳上的裂纹的形状。

桃子成熟了以后会开裂,就像乌龟壳开裂一样,所以叫“桃”。说到“桃”,必须说说另一种树。在植物当中也有友谊,松树的好朋友是柏树,桃树的好朋友应该是李树。

关于桃李,最动人的莫过于“李代桃僵”的故事了。据说在古代的某一口水井边上,曾经并肩长着一棵桃树和一棵李树,桃树和李树虽然长在一起,却没有互相争夺阳光水源,而是和平共处。

渐渐地,两棵树的树干都长到一起了,根茎相通,好像一对亲兄弟。后来有一天,桃树上生了害虫,树干一点点被虫蛀掉,眼看就要枯死了。可是突然有一天,桃树停止枯萎了,叶子也开始慢慢变绿。旁边的李树却反而越来越憔悴,最后终于枯死了。

似乎是李树为了拯救它的朋友,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一样。过路的行看到这一幕,非常感动。想到人和人之间有时候还会有恩将仇报、兄弟相残的事。有些人的感情居然还没有植物深厚。于是,民间传出一首诗“: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你看,谁说草木无情?如果没有这些花草树木给人以精神上的寄托,我们的文学世界将会多么苍白,我们的精神世界将会多么无趣。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植物,人类和所有的动物都会断绝氧气而无法生存。

最后再看两个字“:禁”和“杀”。《说文解字》“:禁,吉凶之忌也。”禁忌。下面的示字旁,说明与神圣的东西有关。懂得禁忌,懂得敬畏大自然,才能绿树常青。“杀”字,是在树上画一个大叉。本义是禁止滥砍滥伐。破坏环境,就是一种杀戮,而且终将危害人类自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